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成都理工大学校门装修-成都理工大学校门装修时间

成都理工有群低调的苏式教学楼 近60年前建造都嫌“不气派”

教学楼2

教学楼1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实验室楼

这是成都理工大学的几栋老教学楼,它们与校园同建于1956年,围湖而居,早已成为这所大学的一张名片。

但似乎,这张名片从诞生,就为理工大的学子们所不以为然甚至遗忘:建成之初,它被认为没特色,老教授彭大钧当年也曾直言其“太寒酸”;而几十年风雨走过,众多现代化高楼又盖过了它本就不多的光华,学生们依旧少有在意。

然而老楼们在今年有了命运的“转机”。近日,成都市房管局公布 “北改”区域内初步筛选出的27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成都理工的这几栋楼群以那个年代特有的苏式气息,以见证校园初建与发展的历史价值,以及沐浴教育洗礼后独特的人文气息,被位列其中。这让彭大钧也多有感怀,“它不华丽,但仔细品读却有别样气息。”

气息,其实是一种气质:低调的华丽。

【探访】

隐于绿荫难以引人注意

下午2时,成都理工大学的上课铃声刚刚响过,教学楼外面逐渐安静下来。隐在树林中的苏式砖楼,霎时透出一番别样的宁静。

这些楼建于1956年,也是理工校内沿用最久的教学楼,至今已使用了56年,但外观与建成时几乎无异。楼群共有8栋,分别由核工楼、测试楼、综合楼、理化楼、教学一楼、教学二楼、办公楼以及工程实验室楼构成,4红4青,楼高多在3层。

成都理工校区很大,但要找到这些楼并不难:校园中心有个标志性的湖,沿湖而下、穿过郁郁葱葱的树丛,即可见一片尖顶木门、红砖黛瓦。它们围湖而建,遥相呼应,低调沉静,配合着校园朴实的气息。远望,这些楼恰如偏远低调的谁家别院,迎面送来浓郁苏式风情。

可是,要让人记住这些楼或者说让人印象深刻,就没那么容易了。几名湖边的学生谈起这楼群,只淡淡地笑笑,“别的学校的楼有特色得多吧”。学生们天天楼里上课,只记得,“楼矮、略老,内里装修不太新潮”,除此外,“很少有人像在别的学校老建筑前那样在这拍照”。

【回忆】

近60年前建造都嫌“不气派”

与学生们相仿,土生土长的成都理工人、理工大老教授彭大钧当年也没觉得这些楼有什么特别。

老楼见证了整个校园的发展,也见证了彭老的大半生:上世纪50年代,他在这楼里读书;70年代,他在这楼里教书;80年代,他也是在这楼里做校领导。这片教学楼成为他一生踏入最多,驻足最久的地方,“我已踏遍了这几栋楼中的每一块砖”。

1958年,彭大钧22岁。初来求学时,他的教室在教学甲楼的303,木桌木椅,浓墨黑板和石灰粉笔。几乎每天,他都坐在同一个座位,用英雄牌钢笔做笔记。如今,303还在,红砖黛瓦的小楼容颜依旧,只是教学甲楼已更名为第一教学楼,内里的桌椅门窗也已不复往昔。

彭老说,上世纪50年代,二仙桥一带还是农村时,曾开有十几个砖厂,专炼红砖。于是,最初的教学楼便就地取材成了红砖房。而当时,中苏的外交深深影响了国内的建筑特色,教学楼便设计成了典型的斜顶对称的苏式小楼。只是,初见新楼,年轻的上海小伙儿彭大钧非但不觉得“洋气”,反而颇感“寒酸”,“那时这样的小楼也算普遍”。总之,在彭老眼里,这些楼就是没更多特色或锋芒。

现在,有更多闲暇的彭老会留意去观察、回味这些老楼,于是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经历了近60年的风雨洗礼和学问熏陶,坚固的小楼愈发显出岁月与历史的精华,映衬着绿树碧湖,反而凸显出知性的气质来。

这也印证了老楼们的此次“上榜”。其实,低调之下,它们从来都华丽着。

【流年】

低调的楼低调地孕育成绩

人的命运,仿佛总会同环境发生某些契合,理工大这片低调的建筑群也是如此。几十年来,楼里走出了许多领域的精英,也出过许多领域的领先科研成果。但在公众视野中,这些成绩少有广为流传,他们就像楼群一样,低调地华丽着。

对此,彭老深有体会。上世纪60年代,留洋归来的彭大钧回到成都理工大学开始了新的生涯。天然气、石油勘探等课程,是彭大钧讲授的专业。那时,学校将彭大钧所教的学生编作4系,而其余学科则分别以1系、2系依次排下,直至8系。而这些系,就分设在这些老楼群里。

那些年间,彭大钧教过无数学子,他们纷纷走出了教学甲楼,走上了政坛、商界,成为了工程师、学术带头人。不过,打开网络搜索引擎,这些精英们少有在大众媒体上露面,更多是鲜为人知学术领域的成果,低调可见一斑。

但每每回校齐聚,彭老总要跟他们一起,“一群人一起沿湖走进那红砖小楼”,顺着红木扶手的楼梯,踏着水泥石板的台阶,走上3楼,“摸一摸那白墙,坐一坐那座椅,然后认真地拍下照片。”在他们看来,或许这些老楼才是母校永恒的名片,它们孕育、也承载了自己所认同的人生感悟、情怀。

【画外音】

下课了,三五成群的学生结伴走出红砖楼群,随后,还有笑容温馨的老师。围着这些老楼,现在和未来的师生们,还会有新的故事继续书写,只是彭大钧不会再往里边丢烟头了,那些年,他“在这楼扔了太多烟头”,后来全面戒烟的他,再不曾在这里吐过一口烟圈,当然,以后也不会。

继续“低调”

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保护

能否最终纳入保护,这并不是彭老最关心的问题。而如何继续有效使用这些老楼,才是最现实的思考。他与校内工作人员们一致认同:继续利用,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保护。而这也意味着,老楼们将继续着低调的华丽。

事实上,在老楼们的历程中,成都理工大也一直坚持着使用即保护的理念。这几栋“建校元老”的老楼,原是校园最初的主体。如今,校园由五六百亩扩大到2700多亩,教学楼也由最初的数座,不断拔地而起。

但这些老楼们始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除了现在的办公楼在上世纪80年代前曾做图书馆用,余下7栋老楼的职能仍是教学之用。“这些楼非常坚固”,彭大钧说,而只要延续它的职能,继续承载教学的使命,融合学生的读书声,自能使老楼们“气自华”,在岁月中愈加沉淀出内涵和风韵。

成都理工大学大门是南门还是北门

成都理工大学大门是北门。

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成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由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是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占地2887亩;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教学学院、2个研究院。

研究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西南石油大学联合共建)。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3个):构造成矿成藏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地学空间信息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深时地理环境重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后校门的概括

理工后校门正在修建西南地区最大的博物馆,还有万人公寓已正式动工,恐怕后校门的理工小春熙不久会拆迁了吧。无奈啊....

成都理工大学南校区废弃原因

原因如下:

1、南校区附近有垃圾场,曾发生过火灾,学生有阴影;

2、南校区整体的装修陈旧;

3、餐饮不好;

4、住宿条件差,八人间;

成都理工大学南校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很强的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尊重个性,和谐发展,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