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刘强东互联网营销模式-马云刘强东矛盾
- 网站优化
- 2023-04-11
- 40
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创始人是谁、成功故事、各自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各自的优
阿里巴巴是马云创办的,京东是刘强东创办的。
马云,浙江绍兴人,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任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他是《福布斯》杂志创办50多年来成为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陆企业家,曾获选为未来全球领袖。除此之外,马云还担任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等职务。在被曝将支付宝股权转移至自己名下公司之后,马云遭遇舆论“违背契约精神”的质疑。2011年6月14日,马云回应称其转移股权的决定“不完美”但“正确”。
刘强东,京东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1974年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同年9月至1998年5月于日资企业深圳旧宝来福公司北京分公司任经销商专管。1998年6月18日,于北京中关村凭借12000元的初始资金租下柜台代理销售光磁产品,创办京东公司并担任总经理。2004年初正式涉足电子商务领域,创办“京东多媒体网”(京东商城的前身)。
三个词,教你懂得马云、刘强东力推的“新零售”
2016年10月13日,马云在阿里云栖大会上首提“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的“五新”概念,并指出线上线下加上现代物流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造出新的零售;
2017年2月10日,刘强东在京东开年大会上,不停强调“新技术”,并且描绘其对于在金融、物流、服务领域等应用,结合其去年刘强东所说的“新零售,这不是我一直在做的么”言论,也展现了其对于所谓新零售的部分理解;
2017年2月20日,阿里巴巴与百联集团宣布达成正式战略合作,被看成是阿里集团真正落地“新零售”的第一步;
我相信近期很多人都被“新商业、新零售、新制造”等几个词刷屏,但是到现在都还没搞懂是什么意思,或者究竟意味着什么。
听来听去与之相关的词句,最多的就是“线上线下融合”了,但是线上和线下为什么要融合?为什么是现在融合?怎样融合?
而且相信大家会疑惑,为什么是好像总是马云、刘强东这些电商行业领军人物在发声和领头?
说起来好像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到处都是变革的迹象,但是因为看不懂,所以觉得被时代给落下了?
没关系,其实你只需要看懂这3个词,就能理解过来了。新商业、新零售,其实没那么复杂!
第一个词:效率
效率的意思,就是提高产出,降低成本。
纵观人类历史,前两次生产革命——发生于约10000年前的农业革命,和发生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工业革命,本质上,都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的现象。
说直白点,就是通过这两次革命,人们可以用同样的人力、物力,来获得更多的食物、生活用品(如服装)乃至工业品(如汽车等)。
于此同时,引发了大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变革。比如人们开始定居了、专门负责生产粮食和做手工艺的工匠变少了、人们有更多时间享受娱乐了、生产效率高的资本主义国家消灭了封建主义国家等等。
当然,也有很多不好的后果出现:比如大量生产带来的资源浪费、污染、人们面对过多商品带来的焦虑等等。
而我们目前正处在的信息革命(又称第四次工业革命),说白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升社会生产效率而发生的。
只不过,之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只是影响了一些虚拟的东西,比如人们收集信息的行为习惯、人们相互间的关系、人们的娱乐方式等。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各种互联网技术慢慢成熟走向应用领域,而实体经济(生产、零售)则由于海量生产带来的库存压力痛不欲生需求变革,同时消费者也慢慢适应了线上购物的习惯。互联网终于可以更加深入地去影响、改造传统和实体的部分了。
也就是说,新商业和新零售、新制造,就是把虚拟的技术与现实的物资结合起来,线上线下融合,整体性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的关键一步!
哪些技术呢?
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大量的数据,尤其是消费者数据,以提供各项生产、销售、服务相关优化决策的依据。这部分在文章后面会更加详细讲解。
云计算:个体或者单个企业,不需要太多投入自己搭建大型计算机等设备,就可以享受到极高的运算速率支持。
人工智能:可以大幅度削减重复性劳动投入,简单、重复的工作都可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去完成。据刘强东在2017年开年大会预测,未来12年内京东100%的基本采销工作,以及未来5年内99%的客服工作,都将由人工智能完成。京东可以在业务量增长数十倍的情况下,不增加一个员工。
新物流:无人机、高速隧道等,可以缩短物流时间和相关的仓储损耗等
体验技术(如VR等):虽然VR和AR技术暂时不成熟,但与商品体验相关的技术探索不会止步。比如“直播”的火热,甚至某种意义上“网红经济”也都是尽力解决消费者对商品体验问题的方式:如何在无法触碰到商品的情况下,尽可能全面、直观、真实地了解商品的实际情况,加快购买决策效率和准确率。
新金融:金融系统的改造,可以让资金运转效率更高,以支持更高效的生产和商品流通。不仅是大企业,各种小工厂及个人,都能得到更及时、足量的资金支持。
这样,既有改革的来源和依据(数据),又有改革的手段和工具(云计算、人工智能、新物流等),当然还有大量具备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效率提升的直接表现(结果)会是哪些?
(1)产能被压缩,越来越准。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A股有40家上市服装企业发布半年报,报告期末存货总量为348.5亿元,为净利润逾七倍。虽然许多服装企业近几年通过疯狂打折+电商销售等方式大量清理库存,但仍难从根本上解决库存问题。
而线上线下真正融合,并且由数据驱动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后,工厂再也不用生产那么多量、那么多种类的商品了!而且每个产品都会是定制化的,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就能获得什么样的产品(典型的就是服装行业的红领)!
相关各种生产设备、人力、资金投入大幅减少,各种资源浪费减少,烂在仓库的货也减少了,甚至地球环境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2)渠道被压缩,越来越短。
其实前两年C2B(消费者——企业)甚至C2M(消费者——工厂)概念都很火了,但是最终都没有成型(至少没有大规模成型)。原因主要就是很多技术手段没成熟,各种社会制度、实体产业结构等等本身都未成熟,缺少了物质的支撑。
但是总体趋势来说,最终肯定是渠道越来越短。以前很多新零售业态出现,主要是通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来颠覆前者,比如杂货店的毛利率40-50%,沃尔玛的毛利率只有20-30%,目前超市平均以17%的运营成本把商品从厂家送到消费者手中,并且很多超市已经和生产商打通系统,经销商越来越少,链条越来越短,711的库存周转仅仅需要10天。
所以几乎可以肯定,未来的零售渠道,会从现在的C2P2B2M(消费者——销售渠道——企业——工厂),慢慢地会过渡到C2B2M(消费者——企业——工厂),乃至最终可能实现C2M!
(3)消费被压缩,越来越爽。
“爽”字至少代表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速度快,二是体验好。
消费者再无需面对过量的信息轰炸,并且由于各种体验技术(如VR),以及零售形态本身的进化(精简sku、定价价值化等,典型代表就是优衣库、miniso、costco等)可以更加快速地找到自己真正想要、需要的东西了!此外,由于各种社区零售店、便利店的诞生,以及物流技术的发展,不管是线上购买还是线下购买,消费者都可以更加方便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于此同时,企业将会把大量精力用于提升商品和服务的品质,以吸引、留住消费者(星巴克很典型!)。
第二个词:个性
个性就是说,整个商业领域里,会把消费者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生动、有个性的个体——以(海量)数据的形式。
什么数据呢?
其实最主要的就是消费者的物理数据(地域、年龄、性别等)和行为数据(浏览习惯比如喜欢看什么网页、购物习惯比如喜欢买什么产品等)。就像我们平常描述一个人一样:张三是个35岁北京人,男性,公务员,平常喜欢看书和旅游,所以常常会逛书店和买些旅游用品。
这些数据哪里来?互联网!电商!
是的,正是由于互联网和电商的出现、发展和成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可以完整地在互联网上进行重现(从搜索、浏览、咨询、购买、付款到送货、售后等),并且留下大量数据!
几大电商巨头——阿里、京东等,不但拥有了这些数据,而且在多年的运营实操中,积累了大量运用数据提升效率的手段和经验。
比如,2016双11当天,阿里巴巴大数据计算平台MaxCompute用分布3地的多个数据中心的数万台机器,处理了198万项计算任务,当天一共处理超过180PB的数据。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的实时数据处理平台StreamCompute能处理各种线上交易并实时汇总计算GMV。这个平台最高每秒处理9500多万条记录,全天一共处理了3.7万亿条记录。
知道这些数据之后能干嘛?
太多了!你再也不用生产、展示那些消费者不需要的产品了,你也不需要投放消费者不看的广告了,你也不需要提供消费者根本用不着的服务了......
营销广告界有一句名言:“我知道自己的广告有一半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现在有了足够的数据,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甚至扩展到整个生产、销售、服务的过程中去。
当减少这些不必要的投入后,生产浪费减少了、商品的流通更快了,同时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顾客关注的领域,提升商品和服务品质,顾客的购买和消费自然也更爽了!
第三个词:体验
其实关于体验这方面,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
一方面,消费者本身的需求(包括很多消费者自身都还没有意识到和表达出来的)会更加精准,那么工厂生产的、商家提供的商品都会更加满足消费者要求,并且将会花更多精力来提升服务水平,消费者在整个商业环境中都会感觉到更加舒适、愉悦、有满足感。
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较少受到各种商业营销手段的干扰(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将会更加准确),也更加容易从商品中得到切实的满足(所谓的小确幸),人们将会有更多时间精力来享受生活、研发新技术、探索新领域,甚至连各种由于资源争夺和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战争、社会冲突都会大幅度减少。
人类或许最终能够完成人格的完善和神格的形成。
再往后,我已经不敢想象了。
总结:
总体上来说,社会效率的提升,就是这次产业革命的本质和目的;个性的(数据)还原,和相关应用技术的成熟,是这次产业革命的基础和手段;而体验的优化,会是这次产业革命的最终表现和影响结果。
而在整个过程中,电商,曾经只是作为一种零售渠道和销售方式,实际上,其发挥的作用远不止是其产生的销售额这么简单。
电商是新商业时代的大门!
各大电商平台,不仅掌握了海量的消费者数据,还有着深刻的数据、技术理解能力,以及基于这一切开发出来的技术和应用能力。
由电商行业领头人,来主导整个商业、零售、制造的改革,再合适不过!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否情愿,都已经置身于改革的浪潮之中。这次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可能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我们不仅要预见到这些变化、理解这些变化,还需要积极拥抱变化、适应变化,最终让这些变化为我们所用。否则,一定会被时代所抛弃,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不起眼的沙粒!
关于未来的预测:
地产经济的衰落。
人们的协作方式改变,不再过于依赖固定的办公室集群完成工作;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不再需要紧靠商业中心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商品。当着一切都发生之时,以地缘资源集群为基础的地产经济,其存在的价值就变得越来越弱。很多大佬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地产经济的繁荣很可能会是最后的狂欢。
医疗、人工智能、宇航技术大突破。
各种疑难杂症甚至不治之症或许都能得到治疗,人可能会拥有无限生命;机器会具有越来越多的人类特征(情感、思维)等,取代越来越多的人类岗位,人与机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可以探索更大的宇宙空间,甚至改造环境以适合居住。
大规模性解放运动。
由于客观和主管双方面原因带来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进一步加强,人的隐私观念尤其是性观念会逐渐弱化,并通过一次大规模的性解放运动彻底开放。
社会关系、世界政局的动荡。
由于产业升级带来的社会分工变化,人与人之间连接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人与机器边界模糊,最终会导致大规模的社会关系大动荡。甚至于基于地缘的世界政局,或许都会由于各种社会分工、生活方式的改变,边界模糊,进而开始融合、统一。
不过,也请相信,我所说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
作者:吴高峤,现任某跨国零售集团电商经理,历任数家互联网、电商公司电商业务负责人。
拼多多火了,关于这个平台,刘强东、马云说出自己的看法!你怎么看拼多多?
关于电商平台,使用比较普遍的几个好像是马云和刘强东以及马化腾推出的那几款,但是在2018年初,你就发现“拼多多”这个软件占领了广告的各个领域,你时不时的在哪里就可以听到关于这款软件的声音宣传:“拼多多,拼多多,我和你···”
真是洗脑神曲,只要听到这首歌,小编就会脑海里蹦现出那款红色爱心的图案,真是营销模式做到家了。忍不住,小编也下了一个拼多多软件去尝试,但是进去之后才发现,里面的东西不是我想要的,不太适合年轻人的需求,里面东西经过拼团虽然很便宜,但是没有比较大的一些品牌,另外小编试着买了一些东西回来,有的质量很好,有的就比较差强人意。
但是不得不说,一些生活用品,不存在质量问题,用这款软件采购还是很划算的,那么我就发现出现了一个问题,使用拼多多的人群大多是已婚居家过日子的女人,很会计划,会花钱,要说发明这款软件的创始人黄峥也是一厉害人物,把没有花钱意识的这群人,居然都撬动了,营销理念就是现在特别流行的“拼团”理念。
这个理念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它可以让要出售的商品通过口口相传,最大限度的挖掘潜在客户,实现本来是一个人在这里消费,通过拼团,多个人在这里消费。他的这一理念运用到电商,并且通过价格,直接挖掘到了贪图便宜不愿意花钱的这群客户,要知道这群客户,马化腾,马云都没有办法让其消费,黄峥做到了,也是厉害。
对于这种融入拼团的电商理念,马云、马化腾、以及刘强东都只有羡慕的份,眼巴巴的看着人家,想吃一口,奈何人家不给机会。由于这款软件发展速度迅猛,也震惊了很多同行业的人。刘强东说:“去拼多多购物三次,就能知道真假“。刘强东点出了所有电商软件不好监管的通病,假货问题。
马云说:“拼多多不能再学习其他软件的走路,时代环境已经不同,现在的市场也不能和10年前的相对比,产品升级是所有电商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而黄峥却在走低消费路线,没有迎合时代发展需要,最终也是自我消亡”。马云点出了黄峥电商理念的死穴。
这两位都是电商界的前辈,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跌了无数个跟头才做到了现在,他们的评价不能说准确,但是也有一些前瞻性,一种东西的诞生,势必要经历一个长期适应的过程。
马云、李彦宏、马化腾、刘强东、张朝阳是如何发现创业机会的?
在这么一个创业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的想法然后努力去实践,这就是创业。只要你能抓住市场经济动态,就有机会积累人生第一桶金!
马云:"中国黄页"为淘宝试水
如今时常光顾首富宝座的马云出生在杭州,从小家境贫寒,他两次高考失败,第三次终于被杭州师范学院录取。毕业后,马云被分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同时兼职做翻译。
后来,马云辞职后换了几份工作,包括做过一个新开张的肯德基店的店长助理。
1995年他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因为帮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国一家公司谈合作,马云在去美国时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
1995年4月,马云垫付7,000元,联合家人亲朋凑了2万元,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并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
一位曾在大排档里见过马云的老乡这样描述他: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很多人将马云视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
到了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与杭州电信的竞争使得马云最终向对方出让了70%的股份。
1997年,当时的外经贸部向马云伸出了橄榄枝,他将自己所持的中国黄页剩余股份贱卖,带着几个创业伙伴远走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
在租来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埋头苦干15个月后,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而且将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
然而,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他决定再度重新创业。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马云家中,以50万元起步的阿里巴巴诞生了,打造出惊人财富的18人创业团队也合作至今。
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马云成为中国首富。
李彦宏:开发软件时发现搜索前景
李彦宏出生于山西省阳泉县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李贵富是晋东化工厂(现更名为晋东集团)的锅炉工,母亲是阳泉市一家制革厂的工人。
1987年,李彦宏以阳泉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即现在的信息管理)。不过,其迈进中国最高学府的激动心情,渐渐被图书情报学的枯燥、乏味消融。
从大三开始,李彦宏心无旁骛,买来托福、GRE等书,目标是留学美国,方向锁定在计算机专业。1991年,李彦宏收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的录取通知书。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IDD公司担任高级顾问,1995年这家公司被道琼斯收购,老板从交易中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回报,李彦宏极为震惊:“我明白通过创立高科技公司,你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接下来,李彦宏在帮助《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开发软件时,发现了一种可以根据网络连接数目进行网站排名的搜索方法,但公司高管对此丝毫没有兴趣。
1997年,李彦宏离开了这家公司,并在美国为自己的技术申请了专利。之后在一次会议上,李彦宏受Infoseek的首席技术官威廉之邀,加入Infoseek担任高级工程师,一起开发第一代搜索引擎。
然而,在1999年Infoseek被迪斯尼公司收购后,对搜索引擎领域没有给予足够的热情和支持。
李彦宏感觉极为失落,遂决定自立门户,回国创业,并邀请好朋友徐勇做合伙人。借助徐勇在硅谷的人脉,1999年底,他们拿到了两家投资机构的120万美元资金。
回国后,李彦宏创立了中国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
马化腾:“移动梦网”改变腾讯生存状态
相比同时代的大部分互联网创业者,马化腾有着不一样的家庭背景。马化腾的父亲马陈术是南下干部,但是马化腾创业也没有在父亲的“关照”下而一帆风顺。
创办QQ初期,马化腾曾试图作价60万元卖掉QQ,但找不到买家。当时任职搜狐的古永锵和冯珏都到腾讯看过,2001年春天,马化腾自己还去新浪见了王志东和汪延,但后来都没有消息。
在2000年年初获得IDG和香港盈科总共220万美元的投资时,代价是出让了多达40%的股份。据一位当年腾讯的员工回忆,在这次融资过程中,马化腾做了两次腰椎手术,第二次手术后,就平躺在床上举着笔记本电脑办公。
马化腾在煎熬中终于等到了南非MIH集团。与此同时,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开始改变腾讯的生存状态。
移动梦网通过手机代收费的“二八分账”协议使腾讯收费会员业务成为可能,接下来腾讯赚钱的速度和它当初注册用户的疯长一样惊人。
到现在,腾讯借助QQ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涉足了所有互联网业务领域,这是马化腾1998年创业时不曾想到的。
因为那时,马化腾和大学同学张志东决定下海做生意,成立了软件公司,只有5条电话线和8条台电脑,主营业务是为其他公司做软件外包。
当时为了谋生,两人既当销售,又做工程师,什么业务都敢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模仿ICQ发展出来的QQ不过是随项目赠送的副产品。
刘强东:柜台里走出的电商
刘强东出身江苏宿迁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富裕,上大学时家人给他凑了500块钱上路。大三时,刘强东每天骑自行车去门头沟一家单位做实习程序员,并由此掘到了第一桶金。
1998年,刘强东拿着在攒下来的12000元,在中关村创办京东公司,并租用了一个柜台,开始代理销售光盘,通过这种方式,其赚取了可观的财富,这是京东事业的起点。
到了2001年,京东商城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光盘代理商,并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十多家分公司。刘强东的个人财富也首次突破了1000万元。
后来京东商城转型做电商,拿下域名JD.COM,上市,迎娶奶茶妹妹,走上人生巅峰。
张朝阳:创业初曾被投资人耍弄
张朝阳是陕西省西安市人,张朝阳从小就爱幻想,不甘落后,学过画画,做过飞机航模,拉过二胡,喜欢看《水浒》和《哥德巴赫猜想》。理想是当一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奖。
大学起,他忙着向成功巅峰攀爬。在冬天洗冷水澡锻炼毅力,围着圆明园长跑。1986年,他通过当时全国只有不到一百名大学生能够通过的留学考试,拿到奖学金,去了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工学院。
1996年7月,张朝阳正式开始了他的融资之旅。“为了给投资人打电话,他在美国大街上的公用电话亭排队,他甚至尝到过被投资人赶出办公室的狼狈滋味。
这个时候的张朝阳,为了拿到融资而忍受了颇多美国投资者的耍弄。“他们把我耍得团团转,”张说。
经过持续努力,张朝阳见到了MIT媒体实验室主任、《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蒂,这位风云人物在与张朝阳会谈之后答应给他的爱特信公司进行天使投资。这也是改变张朝阳身价的第一笔天使投资。
“最终经过很长时间的接触才确定了三个比较有兴趣的投资人。而我已经被折磨得很厉害了。可能是因为当时我很年轻,气势很强,做事情也很专注,他们三个可能就是被我眼中流露出的对成功的欲望所吸引,才给我机会。
事实上,也是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引荐下,我才得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
1996年8月,ITC爱特信电子技术公司(北京)有限公司正式注册。10月13日,张朝阳终于在自己的账户上看到了15万美元,这是爱特信公司获得第一笔风险投资,投资者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罗庞蒂和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爱德华·罗伯特,尼葛罗庞蒂的另外两万美元在1997年到位。
这笔对张朝阳来讲重要之极的投资共有22.5万美元,尽管最终只有17万美元供他创业,但他终于可以开始做他想做的事了。
大佬们当年创业也是十分坎坷的,这与你如今的情景有多少相似之处呢?
本文由投稿人小点于2023-04-11发表在成都创业号,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liuninggang.cn/article/4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