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加盟资讯 > 正文

共享单车创业项目(ofo共享单车是什么项目的获奖)

共享经济创业有哪些项目可以选择?

可以做共享陪护床、共享轮椅的加盟,这两款产品的加盟不用任何的加盟成本,不用投资成本,就算是一个人也可以做,也不影响你现在从事的职业,这样的低成本、低耗时的加盟项目是值得投资的。

什么是共享陪护床、共享轮椅?

很好理解,就是这两个产品都可以租赁,就跟我们的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差不多,消费者给租金,租赁产品,扣费方式也是直接在手机上扣。

那么这两款产品的市场情况如何?

这两款产品在医院几乎是刚需品,因此不用担忧它没人使用。而且共享的产品都是长期产生收益的,做这两个项目的加盟虽然不能让你一夜暴富,但是能持续不断的为你带来才财富,并且收益稳定。

ofo共享单车是什么项目的获奖

ofo共享单车是中国互联网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的获奖

ofo小黄车是一个无桩共享单车出行平台,缔造了无桩单车共享模式,致力于解决城市出行问题

用户只需在微信公众号或App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或直接输入对应车牌号,即可获得解锁密码,解锁骑行,随取随用,随时随地,也可以共享自己的单车到ofo共享平台,获得所有ofo小黄车的终身免费使用权,以1换N

共享电单车加盟能赚多少钱?

1.如果选购车辆投放的城市是一座南方城市,得力于运营管理较好及气候因素,骑行率还算不错,每辆电单车每天平均骑行次数集中在4-10次,客单价集中在4-10元(据说有些城市更高),100辆车每天收益在3600上下,一个月36000上下,目前到现在大概总收入不到40万一点,还有9万多实现回本,按这个项目的收益情况,是有望1年实现回本的。

2.三年收益期,收益等于:单车骑行次数*客单价*(100%-平台费-运营费)*365天(综合雨雪天)*3年。共享电单车行业收益模式都大同小异,只是平台费和运营费收取有所差异。

拓展资料:

需要注意的问题 加盟共享电单车行业,一般不需要合伙人操心车辆管理维修等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跟你毫无关系,共享电单车运营情况、车辆质量、服务质量等跟你的收益情况息息相关,以下几点加盟时一定要注意。

1、车价不是越低越好。电动车行业车价跟车辆质量一般成正比,车辆质量高,价格也就不会太低,且车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车辆骑行率。

2、品牌不是越大越好。投资者找项目往往都会有一个刻板印象,那就是品牌越大越好。但在共享电单车行业,靠质取胜。车辆骑行体验是用户用车首要考虑因素,投资者可用这一块入手考察。当前,山寨企业肯定是不能选的。

3、车辆一定要符合新国标及有3c认证。当前新国标车辆是取得市场名额的基础,只有经过检测合格的车辆才不会被清退。

4、车辆一定要经过政府备案。当前存在不少企业盲目投放,未经过备案手续,政府一经发现就会全面清退,项目安全没有保障。

5、车辆运营管理一定要好。车辆运营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车辆周转率,这一块投资者可从企业运维人员力度配比情况了解。 其余投资者还可查看企业车辆投放案例,覆盖城市,服务运维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等。 对于部分正在找创业项目或者想让闲钱变活,亦或是想拥有额外收入的人来说,当前共享电单车项目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也能拥有不错的利润收益,尤其当前是行业红利期,朋友们可以在通过对行业及项目进行充分了解后,选择适合的企业入局。

以“共享单车”为例,分析共享单车创业者是如何发现创业机会的?对你有什么启发

目前绝大部分城市交通的压力都很大,共享单车对于市民短距离的出行提供了很大方便,不仅给市民带来便捷和自由选择同时也给创业者带来盈利,共享单车的骑行收费标准也不高,一辆单车骑行频次多了共享单车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大。

共享单车的形式它和传统的公共自行车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可以随走随骑,可以用完即还不需要停止指定的位置,这就给大家带来的很大的方便不需要在停到指定的位置。原有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是用自行车桩来计费,控制自行车的丢失,以及会员的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替代了车桩的作用,甚至还能实现原来车桩不能实现的功能。单独的互联网没有实物的支持是没有这么大的价值,单独的实物也不会带给我们这么有效率出行。

这就是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你只要将不同的东西,按照人们的需要组合起来,就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拓展资料:

公共交通工具的“最后一公里”是城市居民出行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主要障碍,也是建设绿色城市、低碳城市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共享单车(自行车)企业通过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服务,完成交通行业最后一块“拼图”,带动居民使用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热情。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产生协同效应。共享单车是一种分时租赁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共享经济。

2014年,北大毕业生戴威、薛鼎、张巳丁、于信4名合伙人共同创立ofo,致力于解决大学校园的出行问题。 2015年5月,超过2000辆共享单车在北大校园。ofo也走出北大,在其它七所首都高校成功推广,累计服务在校师生近90万次。

截至到2016年11月,已经有多家共享单车诞生并且都获得了大量的风险投资。

2016年12月8日,ofo在广州召开城市战略发布会,宣布正式登陆广州,将与海珠区政府建立战略合作,2016年内连接6万辆自行车。

2018年3月20日,央视315晚会点名共享单车押金难退问题之后,“共享单车免押金”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其中,用户对于摩拜免押金的呼声最高。据统计,市面上已经有十余款共享单车品牌实现了信用免押金。

2018年5月21日,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与ofo小黄车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发布了支持北京一卡通的NFC智能锁,首批搭载新款NFC智能锁的小黄车已在人民大学校园内开始路测。

2018年7月5日,摩拜单车宣布即日起将在全国实行零门槛免押。

2018年7月16日报道,澳大利亚本土公司Airbike计划从7月30日开始,在首都堪培拉的部分地区投放共享单车。

2018年12月21日,交通运输部举行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吴春耕成,根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每天共享单车的使用量仍然在1000万人次以上。

2021年10月,福州共享单车“电子围栏”上线,引导市民规范有序停车。

一度沉寂的共享电单车,为什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撰文/蓝 科技

继共享单车创业热潮退潮后,共享经济的概念依然热度不减。无论是“三电一兽”共享充电宝项目的如火如荼,还是共享 汽车 的初现苗头,又或者是共享电单车的烽烟再起。都仿佛预示着,共享经济里面,依然有令一些企业垂涎三尺的肥肉。

以共享电单车为例,虽然其消费场景与共享单车几乎一致,都是为了打通短途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但是,因为城市管理政策、电单车的造价成本、维护成本以及行驶安全性等无法与共享单车相提并论,因此在其推进的过程中,并未像共享单车那样来势凶猛,而是一波三折。

从3-5年前的百家争鸣,到如今的滴滴、美团、哈啰三大巨头对决,共享电单车这个创业领域,可谓好戏连台,看点十足。那么,共享电单车这个“慢行业”为什么有这么持久的生命力,而且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呢?本文将通过多个维度的分析,来追寻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资本血拼之下,共享电单车行业增长强劲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共享电单车的投放规模达到100万辆,同比增长52 %。预计2025年共享电单车投放数量将超过800万辆。由此不难分析,共享电单车行业,将是一个即将出现爆发的大市场。

而且,从2020年共享电单车的动向来分析,以上预测并非毫无依据,也正在逐步得以印证。

4月初,青桔单车融资超10亿美元,业内人士分析,将主要用于共享两轮车的扩大投放。实际上,滴滴的共享单车与共享电单车组合投资的构想,在其推出青桔单车时即已初见端倪。而且,滴滴旗下的青桔单车与街兔电单车,也几乎是同一时间推出的。2019年6月,滴滴即将上述两个归属的单独的事业部进行了整合,成立了两轮事业部。

无独有偶,期间美团单车也被曝在电单车方面动作频频。据36kr报道,美团于2月份向富士达、新日等电单车企业下单百万辆以上的共享电单车订单。其近期发布的财报也显示,二季度已向市场投放电单车30万辆,这也说明,此前传闻的美团重金加码共享电单车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而另一方面,有公开数据显示,巨头哈啰出行早在2017年即已进入两轮车共享业务,目前仅电单车业务即已覆盖超过300个城市。占据的市场份额约达到70%。据了解,其助力车业务已经成为哈罗的现金奶牛。

由此可见,三大巨头都瞄准了这个一度被人唱衰、甚至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共享电单车行业。而且,也都采用了比共享单车更为坚决的投资策略,大有与竞争对手血拼,拿下这个十分难啃的大市场的决心。只是,三家巨头都来头不小,而且谁也不甘示弱,恐怕这个战场又要烽烟再起。

共享电单车为何成兵家必争之地?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共享电单车的市场之所以被“旧事重提”,无外乎是一些行业前辈在屡屡碰壁、做了嫁衣裳之后,一些头部企业的不甘心心理使然。

毕竟,与共享单车项目相比,共享电单车具有使用率与客单价的优势。仅仅从共享电单车企业的现金流来源来分析,都是一桩划算的生意。众所周知,很多共享单车企业的半路折戟,就是死于缺乏现金流,在缴纳押金的形式被广受诟病并不断取缔后,企业如何回血成了最大的难题。

而投放单车或者电单车的过程,本身也是企业烧钱、比拼资本的过程。因此,相对于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具有快速回血,以及更大盈利空间等多方面的优势。这也不难理解,很多企业都会看准这块市场大蛋糕,甚至连并不缺钱的互联网巨头也趋之若鹜了。

以美团入局该领域的目的为例,就可以对共享电单车成为巨头纷争之地的原因窥见一斑。美团CEO王兴,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宣扬美团的成功,源于他及美团践行的长期主义。

据其在前期公布财报时的电话会议,王兴认为共享电单车巨头高频消费场景的特征,可以弥补美团用户对于平台业务需求频次不足的问题,对于美团的长足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而对于滴滴、哈啰来说,本身就是出行行业的佼佼者,当然不会在这个前景广阔的共享电单车市场上后退半步。因此,也就造就了三大巨头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在笔者看来,这种局势,甚至可能导致三大巨头的共享电单车业务长期共存,市场份额的竞争也持续胶着。

加上此前有数据显示,中国单车日均骑行需求超2亿次,而电单车的日均骑行需求则达7亿次,频率远远高出共享单车。而在计费方面,当前市场滴滴、美团、哈啰三家共享单车计费基本统一在30分钟1.5元,电单车则基本为20分钟2元。

因此,可以预见,在该行业结束大批量投放电单车的野蛮生长阶段后,也极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当企业前期的大规模投放策略落地后,因为其进入正常运转,而开始盈利赚钱。

只是,这个市场尽管足够庞大,却并非投资者与入局的企业说了算。近年,共享电单车之所以没有像共享单车那样如火如荼,而是磕磕碰碰、走走停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国家交通、环境相关政策的影响,而在推进整个行业前进的过程中,甚至有些步履维艰。

新战场的新挑战:共享电单车的扩张之困

与共享单车的哀鸿一片相比,共享电单车除了头部企业之争外,也有一些相对小型的企业在下沉市场活得很滋润,甚至一些传统的电动车制造企业也加入到这个竞争行列。笔者注意到,早在2017年,雅迪、爱玛、新日、台铃、立马、欧派、新大洲、宗申、松吉、小牛等多家电动车整车企业已经进军共享电单车领域。

因此,如果你经常到三四线城市走一走,你会发现这些城市的街头,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风景:人们骑着蓝色、黄色、青色、橙色、绿色的电单车一闪而过,风驰电掣。 时尚 轻盈的车身设计、比单车更快的速度与操控感,是共享电单车更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只不过,在内线城市,除了哈啰、滴滴、美团的电动车外,目前最常见的共享电单车品牌是松果、小遛、拜米、喵走出行、牧森等。这也说明,几番洗牌后,已经有一些共享单车品牌成了牺牲品。

与共享单车对比,人们对于共享电单车的印象,在夏天更为深刻。

甚至有网友谈到共享电单车的好处,这样调侃:炎热的夏天骑单车容易出汗,而电单车则因为速度快,十分凉爽宜人。由此,共享电单车,似乎正在成为解决二三线城市用户3-10公里短途出行问题的必备交通工具。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即使是像滴滴、美团、哈啰这样的巨头,也面临着共享电单车规模化发展的瓶颈,进入了快速扩张的困境。

而这个困境,主要来自于共享电动车的安全性以及日常运营,也由来已久。实际上,早在2017年,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等城市相继发布规定表示,“不发展”或“暂不发展”共享电单车。而2020年上半年,随着入局者投放车辆的动作加大,“约谈”、“整改”、“叫停”等再次成为共享电单车领域的热门词。

这也表明,即使是还在风口的共享电单车,终究还是难以逃脱被国家政策、规范监管的命运。而且,其过去一直存在的安全、运维问题依旧是行业难题。

例如,在车辆运维方面,仍有用户吐槽共享电单车找车难、电瓶没电、车辆定位不准等问题。而近期,网络上传播着不少各地城市管理部门清退共享电单车的视频。共享电单车的无序停放,不仅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更影响了城市的交通与安全。

除此以外,因为共享电单车的行车速度快,也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电池充电、短路造成火灾事故也逐渐增多。这也是共享单车创业项目推进最大的阻力之一。

据工信部公示内容,2013年至2017年,全国共发生电动自行车肇事致人伤亡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电动自行车肇事致人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5.62万起,造成死亡8431人、受伤6.35万人、直接财产损失1.11亿元。为此,工信部也于2019年发布了关于电动车(含新能源 汽车 )等的报批文件,对于相关事故隐瞒不报,进行暂停上公告等严肃处理。

由此可见国家整治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辆的决心。但是,在互联网 科技 快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没有什么是技术解决不了的。为此,各大参与共享电动车竞争的企业依然有着迎难而上的勇气。

实际上也是如此,鉴于共享电动车未来将走向挂牌出行、实名认证骑行等更新的、更高 科技 的出行方式。而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管制方面的应用与不断成熟,这些现实问题也终究会得以解决。而各大企业所争夺的,将是一个超级大的流量入口,更是一个相对某些领域更为高频、更有可能带来商业化盈利空间的新行业。

由此可以预见,如果以上提及的安全性问题、运营问题都能通过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 科技 得以解决,共享电单车的大范围普及,可能只是时间问题,未来可期。

(图1、3、4来源觅知)

共享电单车的新牌局,小遛共享为何能突围?

共享电单车正在形成新的战场。

中国有2700多个县,加上260个左右的地级市,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居住着数亿有共享电单车出行需求的居民。电单车续航能力强,成本低,所谓“一度电穿行一座城”,便捷实用,成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首选。

近年来,共享单车的迅猛发展更好满足公共交通需求、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同时,也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构建了城市的绿色出行系统。

而且,从共享单车逐步替代普通自行车的过程看,共享电单车替代普通电单车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将个人购买使用行为,转换租赁的商业模式。

2019年4月开始执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为这一商业模式成为可能扫清了障碍。

新国标规定,一款符合国家标注的电动自行车必须有脚踏骑行能力、最高车速不超过25km/h、整车质量不超过55公斤,电机功率不大于400W、电池电压48V。缺少以上任意一条,将会被视为“超标车”。

再加上其他一些规范化的条款,新国标的实施淘汰了大量不合格企业以及原本占据市场近九成的超标电动车,正规市场由此出现大量用户需求,共享电单车也由此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迎来巨大利好。

机遇来了

2017年5月22日,交通部向社会公布了其会同多部门起草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引人注目的一条是“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

而在此之前,上海、北京等地交通委已经先后出台针对共享单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分别明确提出“不发展共享电单车”“暂不发展共享电单车”等。

因此,第一批吃螃蟹的共享电单车运营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2017年1月,7号电单车在深圳上线仅1天就被叫停;同年2月,小蜜公共电动单车出现在北京市海淀区街头,仅两天后就被海淀区交通支队约谈;同年3月,共享电单车小鹿单车在天津上线仅12天便停止了用车服务,退出天津市场。

而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中国其实是两轮出行大国,每天有约5亿人通过两轮出行的方式解决日常0-10公里的出行,共享单车只解决了1-2公里内的出行需求,更大的产业机会是两轮交通出行的电单车。

并且除了C端用户,还有千万外卖、快递配送人员等B端市场。整个市场是中国现有存量的3.5亿台电单车以及每年大约4000万台电瓶车增量。

不过由于之前对共享电单车政策不明朗,整个市场也充斥着不确定。随着新国标正式开始执行,共享电单车迎来利好信号。

2018年1月,滴滴出行街兔电单车开始试运营,随后的9-10个月时间里,被美团收购的摩拜推出了共享助力车,哈啰陆续在全国多个城市投放助力车,ofo也完成了对多项电单车的专利申请。

与此同时,一些创业公司的共享电单车项目也在低调运营,比如小遛共享、小蜜、松果等等。

不走共享单车覆辙

共享单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治理,行业如今集中在几家大型平台,城市管理和地面运维也逐渐进化到合规合理,平台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细化运作,不仅提高了运转效率同时也对此前暴露的诸多弊端进行了纠正。

于共享电单车而言,这些都是助力。比如,因资本催化而导致的金属垃圾现象就能避免。

同时,无序、违规停放,妨碍城市治理现象也能大幅减轻。新型技术的创新和使用,以及城市准入标准的提高,都在提高共享电单车的行业门槛,促使整个行业去伪存真。

此前我们提到的小遛共享,2017年其是最早一批引入电子围栏技术的出行平台。近日,小遛共享又宣布,其自主研发的90°停车智控技术已经投入使用。

采用90°停车智控技术,用户用完车后,需要将车辆放置在规定的停车点并垂直(90°)路缘石进行摆放后系统才允许还车,结束计费,否则会提醒用户90°摆放停车。

再者,两轮出行市场远未饱和。共享单车的大爆发催生了两轮出行,但其所能满足的出行需求有限,同时,新国标的出现也迫使大量不合格企业和占据原市场近九成的超标电动车逐渐被淘汰,可以说这是双重需求空白。

业内人士预计,共享电单车将会成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未来3-5年内,将产生一个千亿级的共享市场,并将孕育数家巨头型企业,这也正是小遛共享们着力加速抢占的蓝海市场。

在小遛共享的大本营,杭州宁波,小遛有一组数据:基于共享模式以及基于城市大数据信息平台和智能算法实时调度、提高配置效率,每一辆小遛共享电单车投放,可减少私人电单车5--6辆,用户通勤效率提高60%以上。

小遛们如何突围

由于此前在共享单车市场的积累,滴滴、哈啰等在共享电单车市场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对以小遛共享为首的创业选手来说,将是一场并不轻松的突围赛。

其中,技术水平又是关键所在。共享电单车不同于自行车,对中控系统、电机和电池管理、位置停放等有着更高的要求。

比如一旦用户骑行之后违规无序停放,不仅对当地环境治理造成影响,也会增加地面运维人员的工作难度,进而拖累整体的运营效率。

因此,类似小遛共享自主研发的90°停车智控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可以看作是给整个行业提供的一个案例模板。

对比其它出行平台只采用电子围栏技术,小遛共享首创的90°停车智控技术可以说是针对电子围栏的一种有效补充,规范骑行用户停车以及杜绝城市环境治理难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另外,据我们了解小遛共享还开发出了车辆智能中控、电机和电池管理、远程管控、集中式智能充电仓管理等诸多技术系统。为此小遛共享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000万元,并申请了10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发明专利和8项其他专利。

技术之外,出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考验的是企业精细化运营能力。

所谓精细化运营,可以归纳为几点,比如车辆的使用年限和体验、整体调度效率、规模化运营程度等等。这些细节综合决定了出行平台的用户体验、车辆利用率以及整体营收。

小遛共享与雅迪是战略合作关系,车辆采购、质量和体验都有较好的保障。并且随着小遛逐步扩大运营范围,车辆投入也会增多,规模效应下的边际成本也就随之降低。

目前小遛共享在全国60个城区投入10万辆车,注册用户人数达千万,累计投入4.8亿元,2019年服务费收入已达2亿元。小遛计划2020年投放车辆达到47万辆,覆盖用户5000万、城市160个,营收15亿元;2022年投放车辆达到600万辆。

与此同时,通过自主研发降低运维成本。90°停车智控技术的投入使用,就大大降低了地面运维的人工成本。

而且,小遛共享同哈啰一样,先由小城市发展逐渐向大城市渗透。避免了企业前期与巨头的竞争,低调蛰伏缓慢进阶。

根据小遛提供的数据,其在宁波的日出行量已高达16万人次,为覆盖区域全部出租车载客量的1.3倍、公共交通体系载客量的35%,超过75%的的小遛用户骑行集中在3千米以内。

结语

哈罗出行CEO杨磊曾经说过,如果是一个真实存在需求的生意,且用户需求如此之大的行业,能干不好吗?

共享单车如此,共享电单车也是如此。

小遛共享创始人朱波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理论——聚焦项目成败关键点并深耕它,即“聚焦在一个核心点上,把它锻造得足够长,等项目长板树立起来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之后,其他短板的问题在这一进程中随之迎刃而解。”

乱停乱放是共享行业最大的问题,虽然大出行里的最后1—3公里,共享电单车是最优解,但是它的诞生,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它带来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忧的是——超量投放和乱停乱放。

超量投放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发放牌照总量控制解决, 但乱停乱放,需要企业自身发力攻克技术难关。

小遛共享及其掌舵人朱波创业伊始,就直奔主题。历时两年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关,小遛共享为行业乱象与治理顽疾,开出了一剂良方:90度规范停车技术+亚米级精准定位。

采用了这项90°规范停车技术后,用户骑行之后,需要将车辆放置在规定的停车点,并垂直(90°)马路牙子(路缘石)进行摆放后,系统才允许还车并结束计费。否则,随意码放,就无法成功还车。

而亚米级定位停车,则是通过集成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定制RTK差分定位算法+接入高精度定位服务,消除卫星定位的各种误差,从而实现亚米级精准定位停车,可控制车辆精准停放在P点(电子围栏)内,误差不超过1米。

经过共享单车的惨烈战争之后,共享电单车市场显得异常冷静。滴滴、哈啰、美团等大的平台都在谨慎推进相关业务,创业公司也是低调运营。

不过,这也恰恰是创业公司的机会所在。整个行业都在等风来,那么此时蛰伏蓄势,等到风起时即可一飞冲天。

共享项目有哪些东西?

1、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是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事物,这也是大家大多数人参加最多的一项产品体验,一般情况下,只需要缴纳一定的押金,然后通过扫码快速获得使用权,并且不用担心单车被偷烦恼,在很多大城市的确很方便随取随用,用来应急也是很不错的,只是最近有部分公司押金无法退还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担忧。

2、共享汽车

共享汽车其实在国外很早就出现了,国内出现的比较晚,这也是时代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共享汽车减轻了交通拥堵问题,而目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比私家车拥有更低的成本,这也是未来比较看好的原因,但是目前刚开始推行时间段,难免市场有些乱,而且面临取车容易送车难问题,相信在未来肯定更美好。

3、共享雨伞

在很多人比较多的商场上线了共享雨伞这一产品,自己想去商场玩耍突然下雨回不去,急需一款雨伞,而共享雨伞就是瞄准了这一市场,免去了自己随身携带雨伞的麻烦,并且降低了个人支出,部分用户只需缴纳押金就可以实现在规定时间内免费使用的权限。

4、共享充电宝

个人认为这是一款很实用的共享产品,想想现在手机不断更新换代,性能不断提升,但是电池技术却—直止步不前,这与手机日益增加耗电量的趋势背道而驰,共享充电宝就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外出没电的烦恼,部分平台的用户同样支持免费充电,极大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5、共享车位

不得不说现在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但是又有很多空闲车位无车停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给公共交通环境带来隐患,但是目前此共享项目处于萌芽阶段。

因为这一项目市场准入要明显比上面几种要难得多,但是一旦普及,必定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大家的出行和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也是未来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