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加盟资讯 > 正文

十大失败创业项目-十大失败创业项目有哪些

想创业的看,大学生创业必败的六个项目

首先说,创业和创业大赛不是一回事。创业大赛相对简单,一般的创业大赛都是计划性大赛,很多创业项目只有想法并未付诸于实践。虽然创业大赛一直在改变形式,以实体创业作为更高层次的评判标准,但整体上创业大赛还是计划多于实践。这就意味着,能参加创业大赛甚至获奖,并不一定能创业。真实的创业,和创业大赛不一样。

在校园创业中,创业大赛和真实创业紧密相连。一般来说,通过创业课程的普及,创业大赛的比拼,一些本有想法或者被激发想法的同学都会脱颖而出,他们的创业和创业大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少数创业的同学不参加创业大赛,自己闷着头单干,其中不乏真实成功的创业者。总体上对校园创业项目以及校园创业大赛进行评判,多数学生们自己的想象力和认知有限,以下六类项目经常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起,基本上会被一票否决,绝不迟疑。

一、校园二手项目

学生们在发掘身边的“创业需求”的时候,最容易看到的就是自身物品的交易愿望,认为校园物品的互通有无是个刚性需求,每个大学生都有变卖旧物或者以极低价格获取新东西的需求。所以,各类校园二手交易平台是校园创业最容易想到的项目。二手物品平台、旧物交换平台、二手图书平台、电子产品交换平台、旧衣分享以及改造平台等等。此类项目,基本无人成功。

究其原因,实在太多。简列三条:1、大学生对二手物品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大,各个高校每年只需要做一两次“跳蚤市场”就解决,日常需求很小;2、没有利润可言。大学生二手物品,即使是相对价格较高的电子产品,作为平台方也是无利可图。电商平台的逻辑最起码是人多最终能赚到钱,可惜校园人数有限,想扩展到其他校园很难。另外二手交易相对简单直接,从中间分一笔利润本身挺难,总之赚不到钱:3、做平台的窗口期早已经关闭,做一个平台哪里有那么容易,你抢不到流量,一句话,没人看。纵使用了所有校园媒体,有若干推广经费,用了各种推广手段,最终结果也一样,还是没人看,没人用。

二、新媒体项目

学生们对新媒体都有直观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暴富都有“信仰”,相信做新媒体能赚到钱,这体现了大学生们对新媒体的认知升级。不过,残酷的事实是,新媒体行业被头部势力垄断,一般的新媒体人哪有钱可赚?各个行业的新媒体都是保护性措施,没有不行,但想通过新媒体赚钱,难!新媒体更像是一种广而告之——广告,而且,是一种处于守势的广告。

但很多学生愿意为信仰充值,除了愿意直接把新媒体当成项目本身之外,更多大学生认为,做某个实体项目,要先把微信公众号(很多大学生认识的新媒体就是微信公众平台)做起来,要实现公众号的买卖功能的便捷,一旦有了若干订阅者之后,项目就能展开,事业就能成功,殊不知是本末倒置。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是先行者,而是跟进者。想先把微信公众号做起来再做实体,基本上注定失败。正确的方式是实体项目做起来之后,新媒体运营能跟上,成为助力。

否决新媒体项目的原因很多很多很多。但是,每次谈到这些原因的时候,很多大学生不以为然。比如,大学生会说,每次考试前的参考试题大家都需要,考研的资料大家都需要,很多生存知识大学生都需要,打折信息大学生都需要等等,认为这种需要,一定能吸引人。

我想你可否从回答这三类问题做起:1、你手机里有那么多公众号,你平时都看几个,你订阅它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有用,但实际你看吗?另外,你每次删除的时候,都是什么原因?2、你确定你能生产出一流的新媒体内容,尤其是像微信公众号这种精品内容?上一次手就知道,做新媒体内容有多不容易,你再想想,在千千万万优秀的新媒体内容中,你真能做出吸睛的东西?3、你知道获得一个顾客的成本是多少吗?从2013年的获客成本2元起,到现在的获客成本100元起,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什么?你不相信获客成本这么高?我倒是觉得你不必先质疑,先学习一下获客成本这个词以及计算方法,有利于认识现实。

不过最后还是要补充一句,新媒体更新迭代非常快,每一种最新的新媒体刚刚建立的时候,是有机会“我要操控我的权势,张扬我的声势,看这场龙战在野,这战场千百热血战士,一路向前飞驰”。这是卡位,如果你成了最新媒体的流量明星,倒可以占据有利位置,甚至可以成功。所以有人建议你加入现时(2019年仍然有机会)的“抖音”之类的短视频,倒真算是一条有价值的建议——不过想做好又哪有那么容易?

三、APP项目

一些大学生认为,做项目就是做APP。APP只要做出来,项目就成功了一多半,剩下的事就简单了。

事实是,APP在一个创业项目中的地位非常之低。具体原因,请参考上一条。何况,还有微信小程序这种即用即走的东西,APP的意义更是被拉低。简而言之,APP的窗口期和新媒体的窗口期,早已经关闭了。

事实上,你想到的所有APP恐怕都有人做出来了,或者在马云以及马化腾的产品中,已经添加了你想要的功能。自己做APP这事其实并不讨好,与之相反,在阿里、京东、美团、拼多多、58同城这些网站上建一个商铺,反而靠谱多了。

四、共享项目

ofo在共享上的成功,是校园共享项目的扬眉吐气。所以,校园共享项目,一直被学生们奉为圭臬,觉得带“共享”光环的东西就能成功。

比如,共享食堂——提供大学生自己参与做饭,自己制作美食的地方——你确定大学生愿意做饭?共享自习室——提供自习室占座,图书馆占座服务——你能不能别叫共享?共享文印——就是多人用打印机之类的设备——跟打印店有什么区别?共享洗衣——你确定能竞争过每个高校水房里的投币洗衣机?共享物流——给大学生跑腿,如取快递——你确定大学生愿意付这笔钱?你确定叫“共享”?总之,各种带上共享两个字,好像就能成功似的。

殊不知,中国共享经济之先行者,ofo,现在也在凋零。共享的项目,在高校的视野下,难以为继。何况,很多共享,就是一个原有服务的包装,做不大。

五、素质教育

提起教育,每个大学生都是吐槽侠,能指出一堆中国教育的弊端。因此,很多大学生就想到,做教育一定能行。

大学生所做的教育类创业项目,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大学生为目标顾客,“大学生光有知识,别的什么都不懂,应该好好学点实践知识”“大学生的生存技能非常差,应该学点技能”“大学生应该提前熟悉工作,应该有工作实践”等等;其次想到的就是小学教育,中国的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所以一定能赚钱。而小学生应该学很多东西,比如应该接触社会,应该学习防治拐骗防火防盗防灾知识,应该去工厂参观游览,应该参加公益活动……;最后一种,想到的自然就是线上教育。不管是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小学生,线上教育都是一块蛋糕,用户基数庞大,我只要提供一流的服务就能……

总而言之,大学生们想到的教育创业项目,在“素质”二字上考虑居多,认为抓住了“素质”二字就抓住了用户痛点。关于这一点,别的原因我都不说了,我只说一条:孩子们,你们太年轻了!凡是喊得最响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东西。凡是你们认知上觉得一定正确的东西,都可能是“眼见不为实,耳听不为实”。中国的家长,最关心的是成绩,素质教育从来不是真正的第一位。成绩之外的东西,都被各种辅导班、夏令营、“小记者”、“上电视”之类的方法承包了,你能分杯羹?中国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手机的傀儡,他什么道理都懂,但你让他花点钱去干点正经事,难了,何况,还挺懒。想起了抖音上的段子,问:你是做什么的?答:在学校开早餐店的。问:现在怎么样?答:倒闭了?问:为什么倒闭了,是不是因为早晨不起床?(有梗,自行查)。答:是你们大学生不起床好不好!?

六、校园电商平台

校园电商平台能提供直接深入到公寓宿舍的配送服务,有的送物,有的送饭,还有的送如洗衣之类的服务。根据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校园电商平台是不是还有的做?

其实,现在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做校园电商平台已经持冷静态度,觉得不靠谱。不过,每年仍有人在做这种项目,觉得校园电商能做起来。诚然,在各地各高校都有做得相对成功的校园电商的平台,有的甚至生命力已经超过三年,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成就。但是,结果都一样,在电商窗口期已经关闭,淘宝、京东、美团、58同城大平台的挤压下,校园电商平台只不过努力续命,随时可能断气。但对这批孩子,我是心存敬意的。他们想了,他们做了,他们挣扎了,他们用一个个创业失败来浇灌成长的种子,未来是最有前途的那批人。

以上所说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有超过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没有超出大学生的认知。其实,真实社会中的创业项目很多,很多传统行业有很多新的机会,大学生拘泥于校园,没办法了解,就更没有想象力去重新整合一个行业。我在和学生们谈创业项目的时候,一般都会问问他(她)父母做什么的,他(她)亲属朋友做什么的,有没有做的相对成功的。虽然他们做的事情一点都不酷——相对叛逆青春迸发的大学生们,绝大部分都不愿意接父母的班,绝大部分都没有真实认识过身边的机会。但是真实的创业机会,反而蕴含在一些特别平凡,特别觉得没有新意的行业中。通过了解身边人的行业,需求,学习他们的经验,这最起码是一条途径,对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创业思维有着巨大的好处。

亲们,你跳过了几个“坑”?

说一说哪些创业项目你一看就会失败?

共享单车,其实摩拜和OFO是可以运作好的。但听说团队成员是大学老师。我能想到的就最后的接盘侠就是吃利息没本金的格局。如果团队成员是商业圈一步一步融到资的,共享单车绝对可以获利。这就是投资者会做项目原发团队调查的原因,思路决定格局,这样的单一模式运作就是爆发户然后崩盘。。。有人当初问过去,我没有深入了解但直觉告诉他会赔。。。融资就是用其他人的钱要自己的梦想,其他人的钱就是他人的,所以我没钱就算有钱我也绝对不投资。实在家里缺钱可以搞个项目融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游戏,就算有天时有地利,人也绝对不会和,所以我就做点送盒饭好和人力资源,广告推广,提升原发团队学历这类的服务就好了,那么牛8的事就给牛8的人去努力,我为你们加油。当然一可以做投资分析,调查和其他服务性工作,我能力不足但服务性工作我还搓搓有余。

三大互联网创业失败的案例

互联网创业 时代,每天都有人成功,也同时有更多的人失败。我整理了三大互联网创业失败的案例,希望给大家提供借鉴。

分贝网:邪门歪道里的惨败

2003年6月,郑立和朋友一起创建了163888网站,寓意“一路上发发发”。随后,他们开发K8录歌软件,163888逐渐成了中国首屈一指的网络歌手聚集地,号称“华人第一音乐社区”。

2004年10月,IDG向其投资200万美元占其20%股权。

2006年,网站注册用户达到1200万。同年,163888获得了阿尔卡特VC的600万美元投资,占12%股权。

2007年6月,网站启用了新名字和新域名:分贝网,但分贝网的盈利模式并未有根本转变,依靠卖空间和收取会员费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广告 成了分贝网主要的收入来源。

2009年,郑立涉嫌经营视频聊天业务被捕,2010年1月,此案开庭审理,郑立当庭认罪。郑立涉足业务的原因尚不知晓。

随后,公司始终处于亏损状态,新的投资却始终没有到位。一直到最后以惨淡倒闭告终。

博客中国 : 管理太差 曾汇聚民间最顶级的思考者

2002年,方兴东创建博客中国,之后3年内网站始终保持每月超过30%的增长,全球排名一度飙升到60多位。

2004年获得了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和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的50万美元天使投资。

2005年9月,方兴东又从著名风险投资公司GraniteGlobal Ventures、Mobius Venture Capital、软银赛富和Bessemer Venture Partner那里融资1000万美元,并引发了中国Web2.0的投资热潮。

随后,“博客中国”更名为“博客网”,并宣称要做博客式门户,号称“全球最大中文博客网站”,还喊出了“一年超新浪,两年上市”的目标。

短短半年的时间,博客网的员工就从40多人扩张至400多人,据称60%~70%的资金都用在人员工资上。还在视频、游戏、购物、社交等众多项目上大把烧钱,但是千万美元很快就被挥霍殆尽。

博客网自此拉开了持续3年的人事剧烈动荡,高层几乎整体流失,而方兴东本人的CEO职务也被一个决策小组取代。到2006年年底,博客网的员工已经缩减恢复到融资当初的40多人。

随着新兴门户网站的快速崛起,博客网如今已经在行业里几乎消失。

饭否网:别碰政府敏感领域

2009年上半年,饭否的用户数从年初的30万左右激增到了百万。

同年6月2日,惠普成为饭否首个企业付费用户,开始获得第一笔收入。与此同时,陈丹青、艾未未、梁文道、连岳等一批 文化 名人的加入,带动了饭否的快速成长。

在2009年下半年饭否被有关部门非正常地被关闭,2010饭否创办人王兴在接受采访时,回忆一年前饭否被突然关停表示:为了应对政府有关部门对网络言论的监管,饭否当时做出大量删贴、限制敏感关键字、暂停搜索等 措施 。“我们已经做了大家都能想到的事情。”

饭否于2011年低调重开,不过时过境迁,已经无法再吸引用户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