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优化 > 正文

互联网营销专家张亮 互联网品牌营销专家

有哪些关于网络营销,病毒营销的书籍值得推荐

营销方面的知识一直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当今社会对营销类的人群也是迫切需要,一个好的营销人员也会获得金钱甚至地位的提升,今天给大家介绍几本关于网络营销和病毒营销的书。

《从零开始做运营》

这本书是2015年11月出版发行的,作者是张亮。这本书为想从事互联网网站与产品运营方面的朋友开启了一扇从学校到社会、从入门到入行的窗。如果想做运营的一定要看看这本书,会让你学到不少东西。

《营销管理》

这本书是2006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本上从认识营销管理、分析营销机会、开发营销战略、制定营销决策、管理和实现营销方案五部分都讲的特别细致了,也是可以对你有帮助的。

《从0到1》

这本书的作者是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特斯,2015年出版发行的。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本身的创业历程与心得,还有怎样避免竞争、如何进行垄断、怎样发现新的市场等。这本书重点推荐,因为彼得另一层身份也是硅谷创投教父、PayPal的创始人,这样一位成功人士写的书,对我们更是极有帮助。

类似这样的书其实还是很多的,柏唯良的《细节营销》、史玉柱的《史玉柱自诉:我的营销心得》、斯科特·普劳斯的《决策与判断》、菲利普.科特勒《水平营销》等等,这些书籍都比较细致的描写了营销方面的知识点或是案例,建议大家可以看看。

多代同堂惹争议 张亮如何实现名爵百万销量目标?

被合资公司抛弃的多代同堂策略,能帮助张亮实现名爵百万销量吗?

8月3日,名爵6以9.68万的起售价上市4款经典版车型,经典系列车型就是上一代名爵6,将与7月10日上市的第三代名爵6同堂销售。

销量下滑?名爵祭出多代同堂

新款名爵6是张亮履新名爵品牌营销工作后首秀,其意义不言而喻。4月底,身居上汽集团数据业务部副总经理、上汽乘用车首席数字官兼营销执行总监的张亮,直接主抓名爵营销工作,这一罕见的人事安排让众多敏感的媒体称其为“少帅”。“第三代名爵6上市20天,销售近9000辆”,8月第一天,张亮首份成绩单获得满堂喝彩,然而,经典版上市瞬间转变舆论风向。

美其名曰经典怀旧,但实际上就是上一代老款车,经典系列整车设计以及产品定位等均与老款保持一致。有业内人士对中车网表示,推出经典系列有两种可能,一是清库存,这其中包括老款产品库存和零部件库存,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二是,巧借经典车,变相降低现价。

无论如何,这让这两年刚刚有所起色的名爵品牌再度陷入营销风波。多代同堂销售在中国汽车市场并不罕见,大众、丰田、现代起亚、日产等都曾经采用多代同堂在华销售,但这一只考虑眼前利益为品牌发展带来长期伤害的短见模式已逐渐淘汰。

被迫推出多代同堂的名爵近两年在国内市场失速。在2019年上汽名爵在国内仅售出15.9万辆,同比下滑21%,跌幅是整体市场跌幅的近3倍,靠低端车型名爵ZS撑起半边天,今年受疫情影响,跌幅进一步扩大,上半年仅售出10万辆,总销量同比19%,甚至被领克等新创品牌甩在身后,上汽集团显然难以接受。

名爵分量加重 杨晓东另辟蹊径

在张亮执掌名爵的同时,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汽乘用车总经理杨晓东还为其压上一项重担。根据上汽乘用车发布的“Mission100”目标,在2023年,即名爵品牌诞生的第100年,名爵品牌“热销全球100个地区、达成年销量100万辆、力争用户满意度100%”,这就意味着,在3年半时间里,名爵需要完成70万辆的销量增长,与40个海外国家与地区的业务拓展。这对在困境中的名爵来说,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完成这一目标,杨晓东也给予张亮极大支持,在“Mission100”战略发布会上,张亮称,未来18个月名爵将推出7款新车,第三代名爵6就是第一款。

作为一家规模不大的汽车公司,上汽乘用车拥有荣威、名爵和荣威高端电动车R品牌,以其实力来看,并没有实力在三个多品牌上平衡推出新车,名爵品牌新车大量推出,必然挤占荣威和R品牌资源。

诞生于胡茂元时代的荣威品牌一直是上汽集团重点打造的自主乘用车品牌,在其诞生自今,上汽集团投入了巨大资源,在胡茂元与陈虹两任董事长任内,荣威品牌从无到有,成为中国自主乘用车品牌的佼佼者。在荣威品牌成长过程中,先后执掌上汽乘用车的陈志鑫与王晓秋也先后晋升为上汽集团总裁,在此期间,上汽乘用车对名爵品牌投入有限,张亮接任时,名爵品牌仅有3款车在售。

可以说,荣威品牌不仅是胡茂元与陈虹的政治遗产,还是陈志鑫与王晓秋二人的政治功绩。但继续提升荣威品牌业绩显然要比提升名爵品牌要难得多,因此,王晓秋的继任者杨晓东另辟蹊径,发布“Mission100”战略可谓意味深长,一是目前情况下名爵比荣威更容易出成绩,且成绩与前任没有太多关系;二是1961年出生的陈虹,明年3月将年满60岁,到达规定的退休年纪,即使能够像胡茂元一样延长,2023年前后也将彻底告别上汽集团。

业内人士称,杨晓东提拔张亮,不惜砍掉荣威的产品线,也要给名爵添新车,充分证明张亮能力出众,其跟随王晓秋,从上海通用到上汽乘用车,深得领导赏识。

竞争压力大?达成目标不易

在名爵品牌全新战略中,“数智科技”被提到首位,名爵将建立全球汽车数字化零售第一品牌,在这一方面,张亮最有发言权。

上汽集团是国内互联网汽车占比最高的车企之一,而在这份荣誉背后,张亮功不可没。资料显示,80后的张亮拥有10余年技术研发、产品规划等多领域实战经验,在进入上汽乘用车体系后,推进上汽乘用车营销数字化转型,率先推出行业内首个“新零售”体系,参与主导的多款互联网车型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在这其中,最成功的车型就是荣威RX5,凭借首款“互联网汽车”的名号一炮而红,上半年累计售出6.9万辆,排名中国品牌SUV第四位。

张亮业务能力突出有目共睹,但此次具体到名爵品牌各方面工作,压力空前。名爵产品线匮乏,品牌溢价力差,以及SUV市场红利殆尽,与荣威之间的冲突等,无处不在说明张亮的艰难。

上汽乘用车称,为实现百年战略,名爵将围绕“全球化” “年轻化”、“数字化”三大方向发力。“年轻一代是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而个性化的,符合年轻人炸裂造型需求的产品,一定将引领市场,所以我觉得名爵的时代确实到来了。”张亮曾自信认为。然而,随着90后成为汽车市场的消费主体,各大车企纷纷抢滩年轻市场,名爵想要靠被淘汰的多代同堂策略实现“年轻化”并不容易。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曾经的男神张亮,从一线明星到无人问津,他现在过的怎么样呢?

模特张亮可能从未梦想过,明年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 编写了一个现象级程序“爸爸在哪里”。 在客人中,最不出名的是张亮。

林志英曾经在整个亚洲盛行,不胜同龄的郭德纲。 世界跳水冠军田亮,他的妻子是叶益谦的前十名。 王跃伦,董事,芒果频道资深家庭成员。 郭涛,《疯狂的石头》的英雄。 只有张亮被路人惊呆了。

甚至知乎也有人专门问为什么应该邀请张亮。 但事实证明,张亮是“爸爸去哪儿”的最大赢家。 在所有客人中,他是唯一参加该计划前后经历了几个数量级质变的人。

到处都是他的代言,各种表演和电影。 您知道在那之前,他只是模特圈中的好男模特。 遗憾的是晚安时间太短了。

张亮的人气维持了多长时间? 2年多一点。 到2021年,张亮已经拍了三年多电影了,也没有去过杂志,只偶尔在娱乐八卦中看到了他的身影。 即使他们参加综艺节目,他们大多还是按照自己的职业做饭。

张亮出了什么事? 难道他得罪了一个兄弟吗? 带着怀疑,我们打开了张亮的故事,发现结局实际上与开始有关。 张亮1982年出生于北京,本名张振锁,他的家人在15岁之前就非常好。

据说,在1997年之前,他的可支配零用钱是每月3000元。 后来,由于家庭沦陷,他被迫提早进入社会。 首先,他在厨房工作,然后当了厨师。 在成为模特之前,他还做过销售。 或者为了生存,他不断改变方向。

这也掩盖了未来的隐患。 进入厨房做杂项工作,因为门槛低,他可以赚钱。 转向销售仍然是由于较低的进入壁垒和较大的收入灵活性。 张亮和寇静在2003年结婚后,就选择了男模特,因为看上去有点“特殊”的张亮出生时有一对衣架,而作为模特的收入要比那高得多。 一般销售。

生命,不断变化的产业。 走出“爸爸去哪儿”这个圈子之后,我决定成为一名“演员”,因为该模特属于青年膳食,这不是长期的。 所有这些似乎都是合乎逻辑的,但是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张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爸爸去哪儿了”与演员的转变和长远发展无关。 这是从张靓借“爸爸在哪里?”而出名的真正原因开始的:

在节目中,张靓的父亲被设定为一个梦想-

做得好。 高情商可以说话。 形状和身材一点都不油腻。 更重要的是要带好孩子。

除了成为每天与儿子相处的榜样外,在

的第一集中,张亮还教斯通如何像朋友一样增强团队凝聚力,并成功地 基米逗乐了。 没错,张亮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是因为他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梦想爸爸”。

在天涯上有网友是很直接的-张亮因其出色的父亲形象而在节目中出名。

在某种程度上,它每天也深深地绑在他的儿子身上,父子在一起得到了很多认可。 即使包括对妻子寇敬的高调爱意,也是如此,总有一种声音:认为寇敬挽救了他一生中的银河,而今生只遇见了张亮。 张亮还因“早婚”而感叹。 好人不是曾小贤,好人是张亮。

由于具有如此出色的性格,可以直接搜寻张亮家庭生活中的任何动荡。

2019年,张亮正式宣布寇静离婚,互联网叹了口气。 即使现在。

张亮的卡给了已经是前妻的寇静生日祝福,可以再次进行搜查。

证明了这么多年来,人们仍然永远不会忘记张亮。

但是悲剧是每个人都记得他,那是《爸爸去哪儿》中的张亮。 除了做家务和做饭,听众似乎对张亮所做的其他事情不感兴趣。

2018年的《重返地球》是由张亮主演的最新电视连续剧。

什么规格? 芒果站是一部以世界末日科幻小说为背景,融合逃生室的自制作品,被誉为国内第一部超空间生存实验剧。

听起来像豆瓣4.5。 但这一切都被高估了。 怎么不存在? 在豆瓣上没有分数。

2017年,与张玉琪的《意外遭遇》是张亮主演的最新电影。

豆瓣4.0,优于同类电影的2%。 累计票房:714万。

张亮没有演员。 几乎没有能力将“爸爸去哪儿”的高流量转换成票房。

老实说,张亮以其高知名度改变了他的演员生涯,有点“不值得美德”。 演员没有成功,让我们看一下旧的“时尚圈”。

张亮上一次参加大型时装活动的时间是在2017年。

我上次出现在时尚杂志上的时间是2016年。 张亮在综艺节目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从过去两年的出场记录来看,有75%来自台湾芒果。

它不是主要的咖啡,与烹饪有关。 我只有一次快乐的大本营,我还谈到了“中国餐厅”。

看,他仍然没有出现在《爸爸你要去哪里》中一个好父亲和一个厨师的形象。

作为演员,张亮在过去的三年中一直处于“失业状态”,没有恐怖的迹象。

作为时尚界的人,它也等同于“待业”。 现在他更像是一个“公告艺术家”。

像“黑色”的陈剑舟一样,他通过各种节目保持自己的曝光度和存在感。

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张亮因综艺节目和强人背景而广受欢迎,但要成为好演员,需要相当程度的孤独感,以避免过度曝光而带来不诚实感 未来的角色。

为了保持邓超的演员生涯,无论他在《奔跑的人》中赚多少钱,他都削减了薪水。

黄璇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不愿意参加过多的节目和曝光过度。

像段义宏这样经常在剧中爆炸的人在剧本外面非常低调,因此在陶洪开玩笑时偶尔会绕圈。

我之前说过,张亮一生都有“选择职业”的经历,并且改变了许多道路。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要么门槛低,要么张亮才华横溢,很适合这份工作(模特)。 选择一个演员本身需要很高的门槛,而且不在他的舒适范围内。

因为在剧中工作,所以很难谈论真实的表演。 我们已经看到,2017年,张亮在一家专业经纪公司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也许公司认为张亮在现阶段成为真正的演员真的很困难。

所以给他安排的大部分是综艺节目。 但是,张的孩子早就长大了,《爸爸去哪儿》中的肖天田也成了长腿男孩。

很容易让人回想起曾经的民族现象。 父子联合的呼声再次响起。

对于张亮来说,他面前有多项选择题-应该是这样还是应该这样? 选择起来并不容易。

张亮与杨国福:中国最和谐的同行厮杀,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1、白手起家

2000年,杨国福在一个半地下室吃麻辣烫,才吃两口就猛然发现:这个绝对有前途。

3年后,他在哈尔滨永和街开了一家杨记麻辣烫。

这,就是杨国福麻辣烫的前身。

杨国福本是东北一个普通农民,但他有一颗从商的心。

2000年,杨国福弃农从商,在哈尔滨一个街边支起小摊卖早点。

在此之前,杨国福的出身、家庭环境、学业等情况我们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是一个低调的人,而且把低调作风融进杨国福麻辣烫的血液,一直保持到今天。

3年小摊生涯里,杨国福什么都卖,鸡蛋、油条、粥、面、豆浆……和今天街边卖早点的大爷大妈没啥区别。

不过杨国福没把第一桶金用来买房买车,而是用来再创业。

自古川蜀出麻辣,麻辣烫之于川蜀就相当于沙县小吃之于福建、拉面之于兰州,但有意思的是,杨国福以及后来者张亮都是东北人。

川蜀适合火锅、麻辣烫,可以祛湿;东北更适合啊,可以驱寒。

麻辣烫有前途,自己有3年积蓄,杨国福就这么踏进麻辣烫行业。

刚当老板没经验,俩夫妻、破门面、散客流、没特色、没名气。怎么看,这家杨记麻辣烫和现在的无数苍蝇小店都没啥区别,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个问题。

然而,它不仅生存下来,还成了今天的杨国福麻辣烫!

这靠的是杨国福一步一个脚印的摸索。

麻辣烫,又麻又辣又烫,对川蜀人来说没啥,但对东北人来说就有点刺激了,杨国福必须因地制宜,做点改进。

通过多年摸索,他在底料中加入30多种草药以及奶粉、冰糖,调到东北人最喜欢的口感,把原先只能作为调味剂的汤变成了能喝的汤。

杨国福说:"麻辣烫给顾客的印象是垃圾食品,但'可以喝汤'则让他彻底撕掉了这一标签"。

麻辣烫的灵魂是底料,底料好了,口感就好、客人就多、名气就大,杨记麻辣烫一下子就在哈尔滨出了名。

2007年,杨国福注册"杨国福麻辣烫"品牌,苍蝇小店杨记麻辣烫变成连锁餐饮杨国福麻辣烫。

世间少一个农民、多一个商人,麻辣烫第一巨头——杨国福麻辣烫横空出世。

2、铁腕人物

从一介农民到麻辣烫第一巨头,没有高学历、高智商,也没有强靠山、强背景,杨国福是靠什么走到今天的?

提起杨国福,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长相,因为他很低调,极少公开露面。2018年四川杨国福食品公司开业庆典上,杨国福穿着一套浅色西装、西裤,花白头发打理得干净整洁,待人也很亲和,虽沧桑但不显老,虽忙碌但神采奕奕。

难得出现在媒体面前的杨国福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谦和、昂扬。

但实际上,杨国福是一个十分有魄力的铁腕人物。

"杨总有时候挺执着的",身边人这样评价他。

2016年,为了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杨国福决定在四川建厂:"杨国福麻辣烫想走得更远,这是必须选择的一条路"。

门店的配方统一,但是采购途径五花八门,花椒、辣椒、八角、桂叶、肉蔻、姜……

品种、产地、年份不同,味道差别很大,只有统一标准才不会降低质量。

建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也意味着大资金投入,这和服务于京东商城的京东物流很像,是一桩烧钱的买卖。因此,管理层很多人反对。

"味道是杨国福麻辣烫的灵魂,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杨国福力排众议,拍板建厂。

四川工厂占地48亩,建筑面积达43000多平米,从德国、日本引进先进设备,现阶段年产值达3亿以上,是杨国福麻辣烫的重型兵工厂,随时提供弹药。

而且与京东物流的尴尬不同,工厂除了保障自己的供应链外,一开始就投入市场,服务于其他店铺,说它完全在烧钱是不准确的。

四川工厂盈不盈利暂且不说,杨国福敢不顾反对、投入总资产建厂这件事本身就让人刮目相看,这是一个很有魄力的领导。

除了有魄力,杨国福还有决心。麻辣烫成功后,亲朋好友都来加盟开店,他们能力欠缺,管理混乱。杨国福一看,这不行,痛定思痛,随即叫停加盟项目两年。

只要能解决好管理模式,宁愿推迟发展两年。

杨国福麻辣烫副经理徐明哲说:"你只知道,我们每年新增店面1000家。可你知道,我们每年拒绝的加盟商有多少家吗?5000多家"。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农民出身的杨国福更是如此,有魄力、有决心,才让杨国福麻辣烫脱颖而出,成为巨头。

3、双雄竞争

作为杨国福的外甥,在杨国福一路逆袭的路上,好像都没张亮什么事儿。其实不然,张亮最早出道是作为杨国福的后厨。

和杨国福一样,张亮也是农民出身,做过乘务员、业务员,后来在杨国福店里做后厨,得到杨国福麻辣烫的神秘配方后,张亮单飞开店。

2008年,张亮在哈尔滨开了第一家张亮麻辣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0多年时间里,张亮麻辣烫扩展到6000多家,遍布欧美、日本各国,成为和杨国福麻辣烫并驾齐驱的商业巨头。

那么,张亮凭什么做到杨国福白手起家的成就?两家麻辣烫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可否认,杨国福依然压在张亮身上的大山。

近几年,张亮麻辣烫的扩张速度相当快,主要得益于它更低的加盟门槛。不仅是杨国福,和其他麻辣烫比,它的加盟费和保证金都很低:一线及省会城市的加盟费为10000元/年,其他县级以上城市为8000元/年,乡镇5000元/年,保证金则一次性支付5000元,合同结束后返还。

杨国福麻辣烫呢?它的加盟费是张亮的5.9倍!

同时,张亮麻辣烫只要求门面店大于60平米,杨国福则要求一线城市大于100平米,其他城市大于80平米。

降低门槛的直接后果是疯狂扩张,这是张亮麻辣烫紧追直上的主要原因。

另外,张亮在广告营销上也做得更好,这和杨国福的低调作风大相径庭,因此更得年轻人青睐。

当然,疯狂扩张带来的是加盟商能力不足问题。

张亮的解决办法就是成立商学院、疯狂开培训班,每年花三四百万在培训上,以期通过培训弥补能力、经验上的欠缺。

张亮说:"成立商学院一方面能够保证加盟店标准化、规范化运营,一方面也教会加盟商如何维护品牌,共同发展下去"。

在抢地盘上,谁也没怕过谁,但张亮应该感到郁闷的是,杨国福就像一座大山,始终压他一头,保持着30%左右的领先身位,追不上也拉不开。

至于消费者争论得最多的口味问题倒在其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满足所有人需求。

作为麻辣烫界的肯德基和金拱门、烧鸡公界的金老汉和石婆婆,凡是有杨国福的地方必有张亮麻辣烫,一家子整整齐齐在一起。

杨国福无力打破双雄局面,张亮也无力突破杨国福这座大山。

相信这种平行发展的局势还会持续很长时间,未来打破僵局的或许不是看谁的改革更好,而是看谁犯的错更少。

在杨国福和张亮选谁的问题上,他们想获得更多选票,还需要做出更大的改进。

这场真实存在的“权力的游戏”,相比于淘宝和京东、链家和58、格力和美的,似乎要和谐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