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吉赛尔芭蕾舞学校 成都吉赛尔芭蕾收费
- 每日更新
- 2023-03-26
- 21
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她依然舞步不停,44岁的她如今咋样?
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她依然舞步不停,她就是已经44岁的芭蕾舞皇后谭元元,如今依然没有挂靴停止跳舞,只是身上的伤越来越多,别的女人都喜欢穿凉鞋,而她却不敢穿,因为长期跳舞加之多次骨折受伤,她的脚已经严重变形了,这些都是谭元元为跳舞做出的巨大牺牲!
谭元元这个名字可能对于很多人都不熟悉,因为她不是娱乐圈明星,而是一名天生的舞者。谭元元是跳芭蕾舞的,本身这种芭蕾舞就是西方人比较喜欢的艺术,而且还被认为是特别高雅的艺术,所以一般人真的很少去看这种高雅艺术,当然相信很多人并不是不喜欢高雅艺术而不去看,大多数人是因为真的看不懂芭蕾舞这种高雅艺术!
而谭元元则不同,她从五岁开始就展现了舞蹈天赋,而且尤其喜欢芭蕾舞,在电视上看到了《天鹅湖》的芭蕾舞演出之后,就被这种美轮美奂的艺术所深深吸引了。
在谭元元十一岁的时候,考上了上海的芭蕾舞学校,但是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谭元元的芭蕾舞之路并不是那么顺利。因为谭元元的父亲是工程师出身,所以她的父亲不希望女儿谭元元去学习这种西方人比较喜爱的芭蕾舞艺术。她的父亲认为一个女孩子不应该那样抛头露面,希望谭元元长大后可以当个律师或者医生都可以!
但是谭元元的母亲却非常支持女儿的梦想,而且谭元元自己也是有很强烈的意愿去芭蕾舞学校学习的,无奈之下,谭元元的父亲和母亲只能听天由命了,于是采用一个硬币决定谭元元的未来发展方向。不得不说谭元元就是天选的舞蹈者,硬币抛出后结果当然是顺应了谭元元母女的心愿,就这样谭元元才得以进入芭蕾舞学校学习!
不过由于家庭矛盾耽误了入学,谭元元进入学校后属于后进生,开始也跟不上进度,还经常被同学们和老师嘲笑,曾经有一次演出时,谭元元登台后双腿就一直抖,直到下台还在抖,老师就讽刺她,你这样的还想去参加芭蕾舞比赛?
受到刺激的谭元元开始努力练习,后来成绩越来越好,令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十四岁的时候,谭元元就在芬兰的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十五岁时又在法国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得了评委们打出的满分;十六岁的谭元元在日本名古屋的比赛中再获金奖;十八岁时随上海舞蹈团到美国旧金山表演,就被美国旧金山芭蕾舞蹈团看中,成为最年轻的华裔合约演员,再之后谭元元在这个国际最知名的芭蕾舞剧团里展露了自己非凡的芭蕾舞才华,更是成为该团首位最年轻的华裔独舞者!
谭元元创造了芭蕾舞界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都认为芭蕾舞演员的职业生涯很短暂,但是谭元元却从小一直跳到了现在,她已经44岁了还在跳芭蕾舞,这种执着和对芭蕾舞的热爱让人敬佩,不过多年舞蹈生涯也给她带来了很多伤痛,如今谭元元浑身都是伤,由于长期训练跳舞和受伤,导致她的脚都变形了,谭元元都不敢穿凉鞋!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篇1
一部作品能够传世,原因很多。对《吉赛尔》这部有着170年历史的浪漫主义经典而言,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它集合了太多的名家之力:故事本身来自海涅的诗歌与雨果的小说,音乐则来自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阿道夫·亚当,编舞科拉利与朱儿·佩罗都是一流的舞蹈编导,最初出演吉赛尔的卡洛塔·格丽西更是天才的舞蹈家。虽然一串名人的名字不一定能说明全部,但的确成就了这部芭蕾舞剧的熠熠生辉。不久前,中央芭蕾舞团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了这部“芭蕾之冠”,中国观众得以再次目睹“吉赛尔”的风采。
“人鬼情未了”。《吉赛尔》是一部关于青春与爱情、死亡与悲悯的芭蕾舞剧。在第一幕中,美丽、单纯的农家姑娘吉赛尔,拒绝了守林人汉斯的追求。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乔装农民的贵族青年阿尔伯特邂逅,已有婚约的阿尔伯特爱上了吉赛尔。于是,整部舞剧在阿尔伯特的持续调情、吉赛尔欲言还羞的过程中展开,它有一切浪漫爱情的要素,而芭蕾可以表达得淋漓尽致,用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表现形式,在时间、情节、冲突的推动下不断走向高潮。最后,吉赛尔接受了这份爱情,并登上一辆花车接受了众人的祝福——这相当于爱情中的最高加冕。
故事的转折,出现在汉斯对于阿尔伯特身份的揭穿和阿尔伯特未婚妻对于真相的再次揭露。阳光灿烂变为雷霆暴雨,把爱情当做一切的吉赛尔,似乎除了死亡别无选择。整个故事匪夷所思之处就在于第二幕的鬼戏,中国的《聊斋》和《牡丹亭》已经把鬼戏演绎得美丽而凄婉,《吉赛尔》则让我们看到另一种表达。通过灯光和布景渲染气氛,女幽灵的世界变得格外凄清、魅影重重,而归于薄命司里的女鬼采用“邀请跳舞致死”这种浪漫至极的行为,将负心汉们引入不忍不为又不得不为的疯狂状态中。汉斯就是这样“跳舞致死”,随后,阿尔伯特也受邀加入了跳舞的行列。此时,我们只能想起塞壬女妖了,被甜美声音诱惑致死是水手们遇到塞壬时的宿命,而《吉赛尔》中的男人们又怎能例外呢?在中国的古典故事中,有此资格者寥寥无几,纣王、幽王、杨广这类登徒子都没有这种死亡“待遇”,只是沉迷女色最终引来杀身之祸而已,蒲松龄笔下的那些受狐仙和花妖诱惑的也多是淫邪之徒罢了。
但是,阿尔伯特对于吉赛尔是真爱,而不是调情或戏弄,更不是淫邪与奢靡,所以结局不是一拍两散般的决绝,而是走向了浪漫主义。吉赛尔面对她依然牵挂的阿尔伯特,倾全力将其救了回来,而她自己则如海的女儿般,在天亮前悄然隐没于丛林之中。用谎言哺育爱情,用生死升华爱情,最后用悔恨祭奠爱情,《吉赛尔》不愧是法国“浪漫芭蕾”时期的悲剧巅峰之作,今天看来依然是爱到绝望,美到心颤。
演出此剧的中央芭蕾舞团在中国的芭蕾舞领域独树一帜,现任团长冯英挂靴前即为吉赛尔的饰演者之一。近些年通过与国外芭蕾舞界的频繁交流,这支国家级芭蕾舞队伍对于世界级剧目有了相当程度的经验积累,此番《吉赛尔》,无论是阳光少女的热情洋溢,还是女幽灵的轻盈鬼气,都有传神的呈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篇2
自古以来人类在生与死、善与恶之间总是不断的追求自己美好的理
想,即使以生死作为代价。《吉赛尔》是一部具有传奇性色彩的、又有世俗性的爱情悲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两个侧面,即光明与阴暗、生死与存亡。看到那率直善良、忠于爱情的少女——吉赛尔,她尤其性格刚烈的一面,同时也有柔情的一面,但作为封建门第观念的牺牲品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编导在编舞中,以优美流畅的动作语言和富有雕塑感的造型,增强了爱情悲剧的感染力。全剧共两幕,第一幕较多用哑剧手法交代情节,以情绪舞烘托气氛;第二幕则意境飘渺。展现神秘而空灵的空间。第一幕重叙事,富有动势;第二幕重抒情,凝重沉静。二幕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的突出了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第一幕,在欢庆葡萄丰收的节日里,天真的姑娘吉赛尔与乔装成农民的公爵阿尔伯特一见钟情,而拒绝了守林人希拉里昂的求爱。外出狩猎的亲王和女儿来此休憩,吉赛尔母女殷勤招待,贵族公主赠与项链相报。守林人揭开阿尔伯特的身份。吉赛尔闻之公爵早于巴蒂尔定亲,犹如晴天霹雳。她失去理智而狂舞,一剑刺进了自己的胸膛,阿尔伯特噩梦初醒,竭力表白,吉赛尔表示宽恕后瞑目长逝。
第二幕,夜色朦胧,白影掠过舞台,鬼王米尔达与众女鬼毫无生气的舞蹈,引出了吉赛尔的幽灵。当守林人悲伤不已的来到吉赛尔的墓前悼念时,众女鬼排成一列斜线,堵住守林人的去路,无情的将他推入湖中。当吉赛尔看到被幽灵们团团围住的阿尔伯特,忙指点他站到十字架下。鬼王见魔法失灵恼怒地命吉赛尔与他无休止的舞蹈,阿尔伯特最终心力交瘁晕倒在地。黎明,幸免一死的阿尔伯特永远失去了可爱纯洁的少女——吉赛尔。
《吉赛尔》被誉为“浪漫芭蕾舞的代表作”,是十九世纪浪漫情怀的缩影,令人动容,赚人眼泪,其凄美的题材洋溢诗意,扣人心弦。她的故事极具感染力,当中蕴含爱与痛、背叛与愧疚、以至无限的柔情。《吉赛尔》舞剧中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人间,一个是神幻世界,歌颂了一个主题思想,即真、善、美。他深刻地的提示了浪漫主义艺术的典型主题——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尖锐的矛盾与冲突。剧中男主人公阿尔伯特逢场作戏、玩世不恭的“爱情”与农家少女吉赛尔痴迷、忠贞、自我牺牲的“爱情”,交织成了这部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由于剧作、编导、音乐家们独具匠心的修饰,给这部舞剧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观后自然激起人们对封建信条的鞭挞,对人性中的妒忌与偏狭抱以批判与蔑视。可以说该作品中的人物戏剧冲突,悲得发人深省,忧怨得十分凄婉而充满哲理。不愧为白色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
瑞典编舞家马兹重新改编了《吉赛尔》,他保留了亚当阿道夫旋律优美的音乐,以及大部分的剧情故事。但马兹完全摒弃原剧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它的现实意义。获得了许多编舞家的认可和赞同。虽然是这样,但我依旧最喜爱原剧的设计。那飘渺柔美的白色浪漫让人沉醉。吉赛尔的宽容与饶恕令人敬佩,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让人赞赏。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篇3
舞剧取材于德国诗人海涅的《论德意志》中关于神秘的维丽丝女鬼的传说。舞剧分两幕、第一幕在欢庆葡萄丰收的节日里,天真的姑娘吉赛尔与乔装成农民的公爵阿尔伯特一见钟情,而拒绝了守林人希拉里昂的求爱。外出狩猎的亲王和女儿来此休憩,吉赛尔母女殷勤招待,贵族公主赠与项链相报。守林人揭开阿尔伯特的身分。吉赛尔闻知公爵早已与巴蒂尔定亲,犹如霹雳轰顶。她失去理智而狂舞,一剑刺进了自己的胸膛,阿尔伯特恶梦初醒,竭力表白,吉赛尔表示宽恕后瞑目长逝。
第二幕夜色朦胧,白影掠过舞台,鬼王米尔达与众女鬼毫无生气地舞蹈,引出吉赛尔的幽灵。当守林人悲伤不已地来到吉赛尔墓前悼念时。众女鬼排成一列斜线,堵住守林人的去路,无情地将他推入湖中,当吉赛尔看到被幽灵们团团围住的阿尔伯特,忙指点他站到十字架下。鬼王见魔法失灵,恼怒地命吉赛尔与他无休止地舞蹈,阿尔伯特最终心力交瘁晕倒在地。黎明,女鬼和吉赛尔被召回坟墓,幸免一死的阿尔伯特永远失去了纯洁可爱的少女———吉赛尔。自古以来人类在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之间总是不断地追求自己美好的理想,即使以生死作为代价。《吉赛尔》是一部具有传奇性的,又有世俗性的爱情悲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两个侧面,即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看到那率直善良、忠于爱情的少女———吉赛尔。她有其性格刚烈的一面,同时也有柔情的一面,但作为封建门第观念的牺牲品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编导在编舞中,以优美流畅的动作语言和富有雕塑感的造型,增强了爱情悲剧的感染力全剧共两幕,第一幕较多用哑剧手法交代情节,以情绪舞烘托气氛;第二幕则意境飘渺。展现神秘而空灵的阴间。第一幕重叙事,富有动势;第二幕重抒情,凝重沉静。二幕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舞剧的音乐十分出色,标志着芭蕾舞音乐发展的新阶段。阿尔道夫亚当为了在剧中体现浪漫主义意境,首次尝试使用了主旋律贯穿手法,如第一幕男女主人相恋的主调在吉赛尔发疯时的回忆中再现,这种音乐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为后来舞剧音乐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其次,舞剧音乐还打破了“单旋律加伴奏”的传统,首次使用了赋格。主副旋律对模仿的作曲技巧,它包含着旋律美和戏剧性。使整个作品格调一新。作曲家亚当,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作曲专业,他一生中写有20多部舞剧,著名的舞剧有《海盗》和《吉赛尔》。《吉赛尔》舞剧音乐的浪漫主义色彩,受到了柴科夫斯基的欣赏和赞扬。
另外,《吉赛尔》编导技术取得重大成就,即把群舞改造为统一的抒情整体。后来,这一创造被史学家称之为“舞剧舞蹈交响化的原则”。
《吉赛尔》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舞剧的成熟之作,有“芭蕾之冠”的美誉。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篇4
月初的周末,和女儿在悉尼中国城旁边的Capitol剧院看了巴黎歌剧芭蕾舞团的一场芭蕾舞《吉赛尔》。
因为是法国而不是俄罗斯的演出,对于舞蹈技术上的难度并没有抱着很高的期望值。只希望能欣赏到一流的服装舞美设计,看到美仑美奂的舞台效果。结果不失所望。巴黎人不愧是审美,时装的领军者,无论布景的设置,服装色彩的搭配,都可显出那优雅了几个世纪的底蕴来。第一幕的场景是乡村,山,树,茅草屋,造型逼真可爱,色彩古朴协调。演员众多的角色中,身份各异,服装色彩缤纷,但整个舞台看上去统一和谐,格调高雅,又和背景浑然一体,没有任何杂芜的碍眼之处。第二场是在墓地,精灵们的服装摒弃了传统里仙女的大翅膀,小小的,如叶片般的翅膀更衬出了她们的轻盈和美丽。第二幕开始时,男主人公捧了一束花来到墓地,舞蹈总监Brigitte坚持无论在何地演出都选用真花,朵朵洁白的花瓣洒落时的真实效果,生动体现了一个在细节上追求完美的艺术家风范。
《吉赛尔》作为一个传统的芭蕾舞剧目,故事也传统的老套:英俊的贵族子弟埃尔波特爱上了美丽的村姑吉赛尔,没有告诉她自己已有婚约的事实。真相被揭穿后,纯朴的吉赛尔受不了打击,当众饮恨自杀。这种悲剧的结局,再加上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在舞剧中,比喜剧更能打动观众,著名的经典《天鹅湖》是有力的证明。悲剧的凄美在审美层次里总是高过喜剧的滑稽,至少我一直是这样认为。不过这部舞剧中打动我,让我流泪的地方,不是吉赛尔自杀的结局,而是第二幕中,变为精灵的吉赛尔原谅了埃尔波特的一段舞蹈。
漆黑的墓地里,众弃妇的魂灵们准备审判,惩罚拿着鲜花来忏悔的埃尔波特,她们把他团团围住,头领命令吉赛尔用舞蹈来引诱埃尔波特,让他跳舞累死。这时,最应该斥责埃尔波特的吉赛尔却原谅了他,用她纤细的胳膊,赢弱的身躯挡在他的前面,保护着他,让他活了下来。就在这儿,舞蹈演员用她如泣如诉,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舞姿,或者说是舞蹈语言。不,应该说,是这一纯朴美丽的舞台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人性最美好的品质——善良,深深地打动了我,吉赛尔那竭力伸展的修长柔弱的双臂应该是触到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一个人可以弱小,但善良却使人变的伟大。相信许多观众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触。
中国传统的小说和剧目里,类似痴情,殉情女子的题材非常多。象唐代传奇《霍小玉传》,明代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等。女主角都有沉鱼落雁,蔽月羞花之貌,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当然,男主角也都是比埃尔波特恶劣的负心汉。我们和我们的父辈这些在讲阶级斗争的年代里长大,把毛泽东‘与人斗,其乐无穷。’之类的话当圣旨的两代人读这些作品时,都把这样的女主角当成敢于斗争的英雄来敬佩的。象霍小玉,死了也要化成厉鬼来报复不守信誉的书生李益,搞的他一辈子鸡犬不宁。杜十娘在投江前把价值连城的珠宝当着只认钱不认人的富商李甲的面扔进江里,那豪气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宽恕这个词很少被提到。似乎一说宽恕,就丧失了原则。不能惩恶扬善,更有助虐为伥之嫌。可“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恶性循环,却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杜十娘痛斥财迷心窍的李甲,固然让人感到痛快,解气。霍小玉的复仇,却连累了无辜的其他女性。使读者对于受害者霍小玉的同情大大减弱。更重要的是,除了报仇雪恨,除了表述一个故事,这样的文学作品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正面的教益和启迪呢?一部作品撒下一颗仇恨的种子,会带来无数仇恨的回报。同样,播下爱的种子,也会在社会上收获更多爱的果实。
西方社会受基督文化的浸染,推崇一个爱字,不仅爱自己,爱朋友,也爱仇敌。爱是博大的,会凝聚散发出最强大的能量。而爱的反面——仇恨从来不会把那些‘坏人’改造成一个新人。比起仇与恨来,宽恕和爱才应是一个美好社会的基石所在。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里,冉阿让偷了教堂的银餐具,神父当着警察的面再加上银烛台奉送,这种宽恕里所饱含的爱拯救了冉阿让的灵魂,让他变成了一个新人。吉赛尔用宽恕显示了自己至死不渝的真爱,她的善良感动着几代的观众。而宽恕他人的同时也释放了自己的内心——保护了自己所爱的人使她感到永远安宁。如果给吉赛尔加上几分豪气,让她变成厉鬼惩罚了埃尔波特,那这个角色就完全没有了意义,缺失了爱与宽恕这样一个永恒的人性主题,这部舞剧也不会在芭蕾舞中的经典剧目中熠熠生辉。
一个永远淳朴善良的吉赛尔才是一个最可爱,最美丽的吉赛尔。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篇5
今天有些遗憾,我和LG迟到了(演出20:00开始),抵达广州大剧院4楼O区入口处的时候,已经是8:03了,工作人员不给我们进场,说演出方规定迟到观众要等20分钟才能入场,为此,LG非常不满,差点跟工作人员吵起来,连带也影响了我的观看情绪。
此场演出的宣传照,富含飘逸的美感,大剧院的会员中心人员也强力推荐,说非常不错(不是流团)。整个演出过程中,特别是下半场,掌声也是一阵又一阵。但我却感觉并没有我以前看的另外两个芭蕾舞团的演出好。
印象最深的古巴国家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连广州大剧院的工作人员事后都感慨,根本没想到演出的效果这么好。还有一场是跟LG一起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团的名字忘记了,要查下才行,非常棒!
说回《吉赛尔》,从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可以看出,演出效果是不错的。音乐是放播的,音乐跟情节、舞蹈节奏,相当契合。很喜欢下半场,“薇丽”们的集体舞、王子的独舞及吉赛尔的独舞,心悦诚服的一干观众,数次掌声献给那一节节迷人的舞姿。
有个插曲,中场休息20分钟的时候,我出去走了走,回来的'时候,看到身旁的一对外籍母女,母亲开着kindle看书,女儿(10岁左右)翻着一本厚厚的英文书(估计超过400页),看了20%的模样,静静地。这一幕,飘过我脑海的是:“生个女儿,一起看书,一起看演出,一起讨论,一起出去玩,看样子也挺不错啊。”但随即想到“女儿出嫁那天,你受得了那种分离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出嫁之前,犹豫了许久,到最后几乎都不想嫁了,就是因为不想离开自己的家。那个时刻,其实是很难过的,妈妈和妹妹都用眼泪告诉我了。
今晚看到许多国外友人观看演出,平时是很少见这种的。不过,卡雷拉斯来广州大剧院的时候,也是看到了很多外国人。享誉国际的艺术家,在中国也是通用的。
明天把《吉赛尔》的宣传单张扫描上来,做个纪念,也算个记录——这个团队,我是不会再买票去看现场的了,毕竟钱有限而优质演出无限,要花在刀口上才值。附注:除非出现比较好的伴奏乐团。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篇6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芭蕾最初是欧洲的一种群众自娱或广场表演的舞蹈,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和结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上特制的足尖鞋立起脚尖起舞。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芭蕾17世纪在法国宫廷形成。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创办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确立了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和七个手位,使芭蕾有了一套完整的动作和体系。这五个基本脚位一直沿用至今。
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和哑剧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女演员舞蹈时常用脚趾尖点地。意指:①一种舞台舞蹈形式,即欧洲古典舞蹈,通称芭蕾舞。这是在欧洲各地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几个世纪不断加工、丰富、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严格规范和结构形式的欧洲传统舞蹈艺术。19世纪以后,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脚尖舞鞋用脚趾尖端跳舞,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脚尖舞。②舞剧,最初专指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哑剧、舞台美术、文学于一体,用以表现一个故事或一段情节的戏剧艺术,称古典芭蕾(或古典舞剧)。20世纪出现了现代舞以后,以现代舞结合古典舞蹈技术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现故事内容或情节的称现代芭蕾。逐渐地,芭蕾一词也用来泛指用其他各种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剧作品,尽管在舞蹈风格、结构特征、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不同于古典芭蕾或现代芭蕾。③在现代编导创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故事内容,也没有情节,编导运用欧洲古典舞蹈或现代舞蹈,或使两者相结合,用以表现某种情绪、意境,或表现作者对某个音乐作品的理解等等,这些也称为芭蕾。
ballet一词,源于古拉丁语ballo。最初,这个词只表示跳舞,或当众表演舞蹈,并不具有剧场演出的含义。芭蕾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孕育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大的宴饮娱乐活动,17世纪形成于法国宫廷,这种宫廷芭蕾实际上是在一个统一的主题下,具有松散结构的舞蹈、歌唱、音乐、朗诵和戏剧的综合表演,由专业的舞蹈教师设计,国王和贵族担任演员,女角也由男子扮演,表演场地在皇宫大厅中央,观众则围绕在大厅周围观看;演员戴皮制面具标志不同角色,故又称假面芭蕾。
1661年,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建立皇家舞蹈学院。17世纪70年代芭蕾演出开始使用黎塞留主教宫廷剧场。演出场地和观众观看角度的改变,引起了舞蹈技术和审美观点的变化,演员站立的姿势越来越外开,由此正式确定了脚的5个基本位置,这5个外开的位置成为发展芭蕾舞技术的基础。专业芭蕾演员应运而生,并逐步取代了贵族业余演员,职业女芭蕾演员也开始登台演出,舞蹈技术得以较迅速地发展。芭蕾演出从基本上是一种自娱性的社交活动逐步转变为剧场表演艺术。这个时期的芭蕾是从属于歌剧的,宫廷作曲家J.B.吕利在歌剧中加入芭蕾场面,实际上是一连串舞蹈表演,剧情反而显得无关紧要,这时称为歌唱芭蕾或芭蕾歌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叶。18世纪的芭蕾大师J.G.诺韦尔是芭蕾史上最有影响的舞蹈革新家。他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节芭蕾"的主张,强调舞蹈不只是形体的技巧,而属于戏剧表现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诺韦尔的理论推动了芭蕾的革新浪潮,在他和其他许多演员、编导的持续努力下,芭蕾从内容、题材、音乐、舞蹈技术、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使芭蕾终于能够与歌剧分离,形成一门独立的剧场艺术。
在芭蕾发展史上,主要有两种美学观点一直在起作用。一种观点认为,芭蕾是"纯粹的舞蹈",16世纪的意大利舞蹈教师、《王后的喜剧芭蕾》的编导B.de博若耶认为芭蕾是"几个人在一起跳舞的几何图案组合"。这种观点完全着眼于芭蕾的形式美,几乎完全不考虑芭蕾的内容或情节,往往导致单纯追求技巧的高超、华丽。18世纪中叶以前,这种观点在芭蕾创作中居统治地位。另一种观点强调芭蕾是"戏剧性舞蹈",诺韦尔的"情节芭蕾"理论最集中地代表这种观点。他认为在一部芭蕾作品中,舞蹈要表现戏剧性内容,"情节和舞蹈设计要保持统一,有合乎逻辑的、明白易懂的故事作中心主题,和情节无关的独舞及舞蹈片段都得取消",舞剧中"不仅是舞蹈技术光辉夺目,更须通过戏剧性表现,从情绪方面感动观众"。上述两种主要观点至今仍在起作用,不少编导致力于创作戏剧性的或有情节的芭蕾作品,也有的编导热衷于无情节芭蕾,注重形式美,两类作品中的优秀剧目都是观众所欣赏的,并作为保留剧目经常上演。20世纪以来,各种文艺思潮对芭蕾创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
创作一部芭蕾作品,编导是关键人物,他根据文学剧本(或一个故事、一首诗、一部音乐作品)构思出舞剧结构或舞蹈结构,再由演员来体现。编导和演员都必须掌握芭蕾语言(或芭蕾语汇)--芭蕾技术技巧,以及运用芭蕾语言表现特定内容或情绪的能力,编导应该深谙它们长于表现什么,不能表现什么;而演员则应该训练有素,能适应并创造性地体现编导的构思,只有具备这些基本条件,芭蕾创作才能进行和完成。芭蕾结构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编导运用古典舞、性格舞(舞台化的民族舞蹈和民间舞蹈)、现代舞等,按上述形式可以编出多幕芭蕾(分场或不分场,如《天鹅湖》)、独幕芭蕾(如《仙女们》)、芭蕾小品(如《天鹅之死》)等。芭蕾的这种结构形式在19世纪后期发展到高度规范化和程式化,以致影响和限制了芭蕾的发展。在20世纪编导创作的大量芭蕾作品中,这些规范和程式已被大大突破,不断出现新的探索和创造一个女人从单纯到成熟,一场悲剧从开始到结局,一幕人生从理想到现实。芭蕾之冠《吉塞尔》蕴含了太多的感动.
爱与痛,欺骗与愧疚,无限的柔情与温柔的宽恕用动人的舞蹈表现出来,那份超越生死的爱情更加令人唏嘘。我想那个编剧是向往着极端的吧,用死亡来摆脱现实,用极端来表白自己。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芭蕾舞剧《吉赛尔》,这是一部浪漫主义芭蕾舞剧的代表作,得到了“芭蕾之冠”的赞美。这部舞剧第一次使芭蕾的女主角同时面临表演技能和舞蹈技巧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舞剧是既富传奇性,又具世俗性的爱情悲剧,从中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两个侧面,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在第一幕中充满田园风光,第二幕又以超自然的想像展开各种舞蹈,特别是众幽灵的女子群舞更成为典范之作。一个半世纪以来,著名的芭蕾女演员都以演出《吉赛尔》做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吉赛尔》的音乐格调新颖,充满旋律美和戏剧性,阿道夫·亚当为了在音乐中体现出浪漫主义的意境、表达特定人物的情绪变化,首次在舞剧音乐中使用了主题旋律贯穿的手法。如第一幕中吉赛尔和阿尔伯特相恋的旋律,在吉赛尔发疯地回忆中反复再现,对人物内心活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后来的舞剧音乐创作树立了典范。
观看芭蕾舞剧吉赛尔观后感 篇7
开始是异域前奏,一点点唤亮了舞台。神采奕奕的女孩儿在舒缓的音乐中翩翩起舞,生命的乖张在满台的霓裳羽衣中凸显出来…。那是一种灵动,生气和活力的美。
第一幕,她是一位含苞欲放的纯真少女。活泼可爱的村姑吉赛尔与年轻的公爵跳着圆圈舞,不仅有繁多的技术动作,还有内心塑造。农村少女吉赛尔爱上了英俊小子莱斯,后来得知爱人原来是一位玩世不恭的贵族子嗣阿尔伯特,并已另有所属,深受打击而精神崩溃,最后心碎而死。
第二幕,她化身成轻逸幽灵,以无私的爱,宽恕并拯救爱人。阿尔伯特到吉赛尔的墓前致祭时,被一众与婚礼前死去的幽灵缠绕,她们为了报复负心的男人,企图迫他们不停跳舞直至精疲力竭而死。吉赛尔拼命保护阿尔伯特,正当阿尔伯特濒临死亡之际,黎明到来,众幽灵逐渐消失,吉赛尔也在晨光下幻灭,留下孤独惆怅的阿尔伯特。
《吉赛尔》被誉为19世纪浪漫时期的“芭蕾之冠”,荡气回肠的戏剧情节,细腻动人的演绎,原创的音乐,正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剪影。
《吉赛尔》的诗情画意,鲜明的由爱情与死亡,生存与毁灭,光明与黑暗两个侧面构成。它通过农村姑娘吉赛尔神往爱情,到发现自己被愚弄,欺骗而发疯死去,变成冤魂并泣诉不止的故事。深刻的揭示了浪漫主义艺术主题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尖锐矛盾与冲突。剧中男主人公阿尔伯特伯爵逢场作戏,玩世不恭的“爱情”与农家少女吉赛尔的痴迷,忠贞,自我牺牲的“爱情”,交织成这部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
由于剧作,编导,音乐家们独具匠心的修饰,给这部舞剧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观后自然激起人们对封建信条的鞭挞,对人性中的妒忌与偏狭抱以批评和藐视,可以说是该作品中的人物戏剧冲突“悲”得发人深省,“忧怨”得十分凄婉,而充满哲理。
相爱,背叛,魂牵,跨越生死的浪漫经典,人性的软弱,为《吉赛尔》写下悲戚的结局;人性的光辉,却另这浪漫经典历久常新。
芭蕾舞的在中国
如果说1581年法国《皇后喜剧芭蕾》的上演,一直被视为芭蕾舞剧之初始——雏形的话,芭蕾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几乎晚了3个多世纪。不过,起步虽晚,却是飞跃前进。
20世纪初,曾有外国的芭蕾舞团来中国演出,但规模有限。此后,陆续有俄侨来中国开办业余私立芭蕾舞学校,以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较有影响——对中国的芭蕾启蒙教育有积极作用。毋庸置疑,芭蕾舞剧在中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与中国政府对一切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都采取积极吸纳、支持的基本方针具有密切的关系。
最初,对中国芭蕾具有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从54年2月第一位苏联专家奥·阿·伊莉娜(O·A·YEALINA)应邀来京开办第一期“教师训练班”起,到58年中国上演第一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国芭蕾实现了初创期的神速“3级跳”。在此期间,谙熟芭蕾艺术的戴爱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教师训练班”的学员(大都接受过一定的芭蕾训练),以半年的时间,奇迹般的完成了苏联舞蹈学校1——6年级的教学大纲,通过严格的考试全部合格。他(她)们成为同年创建的北京舞蹈学校,芭蕾专科的教学骨干。此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成长为真正的芭蕾教育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实现“3级跳”的重要举措是边训练,边实践演出。这一时期常有著名苏联芭蕾艺术家来华演出,精湛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中国人逐渐熟悉、喜爱起这门艺术。
1957年在查普林的指导下中国首次完整的上演了一部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LA FILLE MAL GARDEE),它是18世纪末让·多贝瓦尔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适宜于当时中国芭蕾舞演员的实际水平,通过演出使队伍得到了提高。
1958年10月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北京舞蹈学校集中全力,成功的上演了世界著名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奥杰塔扮演者白淑湘)(SWAN LAKE)全剧,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通过严格排练,高速度地造就了一支具有多方面人才的芭蕾舞剧队伍。如今,《天鹅湖》已在中国“落户”——成为对观众最有号召力的芭蕾剧目。59年底,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成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次年,上海成立了与北京建制相同的舞蹈学校,也承担起培养专业芭蕾人才的任务,从此北、南遥相呼应,努力开拓芭蕾事业的新局面。继《天鹅湖》之后,59、60年,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又陆续成功地上演了《海侠》(LECORSAIRE)、《吉赛尔》(GISELLE)年轻的中国芭蕾队伍承担这两部风格不同的著名芭蕾舞剧已显得比较从容。
这一时期中国派出了蒋祖慧(1934——)、王锡贤(1933——)等先后到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舞剧编导系进修,成绩都很优异。回国后,蒋祖慧推出了她的毕业作——《西班牙女儿》(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著名作家洛贝·德维加的著名诗剧《羊泉村》改编,1961年天津歌舞剧院首演;王锡贤在北京指导上演了他的毕业作《泪泉》(THE FOUNTAIN OF BAKHCH I SARAY)(根据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著名长诗改编,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首演。
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成立,学校附属的芭蕾舞剧团结束了其实验阶段,归属了国家级剧院。不久,蒋祖慧又执导了一部著名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NORTRE-DAME DERARIS)(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中央歌剧舞剧院首演。……短短10年间,中国的编导、演员基本上已可独立驾驭经典芭蕾舞剧的创作、排练、舞台演出了。
从64年起,开始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实践。事实上第一代芭蕾舞剧编导,大都是从学习民族舞蹈转向芭蕾专业的,他(她)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无疑有助于芭蕾舞剧民族化的探索。大型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THE RED DEPACHMENT OF WOMEN)的上演,虽不是严格意义的“首开记录”,(在此之前,已有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成效的芭蕾民族化探索)却可以说是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红色娘子军》1964年首演,编导: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作曲:吴祖强、杜鸣心等;首演者:中央歌剧舞剧院,女主角:白淑湘饰琼花;吴静珠饰连长;男主角:刘庆棠饰洪常青;李承祥饰南霸天;主要女配角:赵汝蘅饰琼花战友;万琪武饰老四。它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的故事:受尽折磨的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巧遇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经过他的引路,琼花参加了娘子军,历经磨练和考验,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洪常青牺牲后,她接过红旗英勇向前。这部舞剧以震撼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从它诞生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由胡蓉蓉(1929——)、傅艾棣(1936——)、程玳辉(1932——)、林秧秧(1939——)创作的《白毛女》,与《红色娘子军》同期出台,平分秋色,它是中国芭蕾舞剧的又一成功探索。
《白毛女》(THE WHITE HAIR GIRL)1965年首演,作曲:严金萱;首演者:上海芭蕾舞团;女主角:蔡国英(A)、茅惠芳(B)饰喜儿;顾峡美(A)、石钟琴(B)饰白毛女;男主角:凌桂明饰大春;主要男配角:董锡麟饰杨白劳。它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讲述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不堪凌辱,逃入深山。长年风餐露宿,头发变成了白色,不知情者称其为“白毛仙姑”——(鬼)。最后她被八路军所救,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的大春团聚。歌剧《白毛女》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这部芭蕾舞剧并未因循于原作——走捷径,而是根据芭蕾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造。它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对于剧中主要人物诸如: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等都刻划得比较鲜明、生动。
《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们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集体智慧弥补了经验不足,使芭蕾中国化的探索,起点较高,起步很快。与其它舞蹈、舞剧作品的命运不同,这两部作品在“文革”中,被定为“样板戏”——是当时为数极少获准上演的两部舞剧。经受了时间与社会的检验,《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依然葆有其艺术生命力。这两部作品都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文艺复苏期在芭蕾领域中的表现,首先是恢复西方芭蕾经典保留剧目的演出,使长期只见1“红”1“白”的广大观众,在久违多彩的芭蕾艺术之后,掀起了一阵《天鹅湖》的狂热。
新时期的中国芭蕾,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首先是以更开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广泛吸收、借鉴,而不只局限于单一的俄罗斯学派的影响。从80年代初,陆续有来自英、法、德、瑞士、加拿大等国的著名芭蕾艺术家以友好交流的形式传授技艺。先后有芭蕾宿将安东·道林、著名芭蕾编导本·斯蒂文森(B·STEVENSON)等在中央芭蕾舞团指导排练了他们自己的作品:纯古典风格的男、女《四人舞》(TE- PASDE QUIXOTE)、《前奏曲》以及著名芭蕾艺术大师巴兰钦(BALANCHINE)的《小夜曲》(SERENDE)等 等,其中大部分已成为该团经常上演的保留舞目。
此外,十多年间,中国陆续上演了多部不同风格的西方经典剧目,如:1980年,由巴黎歌剧院芭蕾大师莉塞特·桑瓦尔亲自指导,中央芭蕾舞团演出了法国浪漫主义的著名芭蕾舞剧《希尔维亚》(SYLVIA);1984年,由英国著名芭蕾艺术家贝琳达·赖特和尤里沙·捷尔考夫妇重新排练演出了安东·道林版的《吉塞尔》;1985年,在世界级芭蕾艺术家鲁道夫·纽利耶夫(R·NUREYEV)和芭蕾大师尤金·波里亚柯夫等亲自指导下演出了《唐·吉珂德》(DONQUIXOTE);还有《柔密欧与朱丽耶》(ROMEO AND JULIET)(1989,罗曼·沃克执导)及《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94,麦克米伦MAC MILLAN版,莫里可·帕克执导)……均很成功。特别是纽利耶夫以自己无以伦比的精湛技艺和对戏剧人物的深刻理解,结合中央芭蕾舞团的实际,进行了严格训练,大大促进了演员水平的提高——在中国芭蕾舞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在上述诸多国际交流活动中,戴爱莲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与此同时,北京舞蹈学院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传统,陆续上演了《葛蓓莉亚》(1979)、《舞姬》(1981);上海芭蕾舞团上演了《那波里》(又名《渔夫与新娘》)第3幕;天津歌舞剧院复演了《西班牙女儿》(1982);此外,于1981年组建的辽宁芭蕾舞团推出了《海侠》(1983)。这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经过世界各国芭蕾权威指导演出纯正的古典芭蕾名作,使新一代芭蕾舞人才迅速成长。
1980年5月 汪齐风(女、上海)参加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芭蕾舞比赛,获第十四名,为中国 夺得了第一枚芭蕾舞奖牌。
1982年6月 汪齐风(女,上海)、张伟强(北京)在美国杰克逊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表演三等奖。
1984年11月首届巴黎国际芭蕾舞蹈比赛,汪齐风(上海)、王才军(北京)获巴黎歌剧院发展协会奖。
此后,中国选手频频参加各种国际芭蕾舞大赛,表现出较强的实力。比较突出的有:
1985年——第13届洛桑国际芭蕾舞蹈比赛,李莹(女,北京)获第一名,徐刚(北京)获第二名;
1985年——第5届莫斯科国际芭蕾舞蹈比赛,唐敏(女)获最佳表演技巧奖,张伟强、赵民华分别获男
子双人舞和和单人舞第三名(均为北京选手)。
1992年——第5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潭元元(上海)获第一大奖;同年,谭元元又一举夺得第1届日本芭蕾国际比赛女子少年组金奖(中国辽宁的女选手于晓楠获同届少年组银奖)
2002年——第二十届瓦尔纳国际芭蕾舞大赛吕萌(辽宁芭蕾舞团)获得该届比赛的最高奖-评委会特设大奖
形体芭蕾与专业芭蕾的区别
形体芭蕾是由芭蕾延伸而来的。健身方式的芭蕾,大家习惯称为形体芭蕾。专业的芭蕾训练是很枯燥的,而形体芭蕾则以健身为目的,难度较低,它不要求腿踢多直,脚抬多高,做得多么规范,它只是教会你如何把芭蕾特有的那种优雅内涵融会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而且从运动学角度讲,芭蕾的“开、蹦、直”三要素具有收缩肌肉纤维的功能,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有效地消耗多余脂肪,使人练后身材会变得更修长。因此虽然也有体力上的消耗,也是做运动,但它的动作更强调肌肉的耐力、身体的柔韧性,运动强度不是很大,一般人都能接受。 儿童芭蕾专业培训
◆Children's Academy Of Artistic Dance(CAAD)— 北京
◆淼晶昉(MJF)芭蕾舞蹈培训学校 — 南京
◆汪齐风芭蕾舞学校 — 上海
◆金芭蕾舞蹈国际培训机构 — 上海
◆雅心舞蹈 — 上海
◆上海星芭蕾舞蹈 — 上海
中专芭蕾专业院校
◆张丹丹芭蕾舞蹈艺术培训学校 — 广州中专芭蕾专业院校
◆深圳艺术学校芭蕾舞专业
◆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上海舞蹈学校)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本科芭蕾专业院校
◆北京舞蹈学院
◆ 上海戏剧学院
◆ 沈阳音乐学院
硕士芭蕾专业院校
◆ 北京舞蹈学院
◆ 上海戏剧学院
博士芭蕾专业院校
◆中国艺术研究院 ◆ 中央芭蕾舞团
◆ 上海芭蕾舞团
◆ 广州芭蕾舞团
◆ 辽宁芭蕾舞团
◆天津芭蕾舞团(天津大剧院管辖)
◆香港芭蕾舞团
◆重庆芭蕾舞团
◆苏州芭蕾舞团(苏州科技文化中心管辖)
◆台北首督芭蕾舞团(中国台湾)
◆高雄城市芭蕾舞团(中国台湾) ◆Stage1启蒙养成
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学习要点在于后背的挺拔和腿部肌肉力量的训练,着重于小朋友脚踝、腿及膝盖收紧的正确方法,并力求保持后背挺拔、肩膀松弛。
◆Stage2初级阶段
以把杆为主,从初级开始就要对“开”、“绷”、“直”严格要求。若启蒙阶段基础比较扎实,那么此阶段这3个要求对于孩子来讲并不是很困难,但是还是要从不断反复的练习中理解这3个要求的意义。
◆Stage3中级阶段
此时便开始对学生的软开度提出了要求,若软开度不够,那么难度系数再大一点的动作,学生做起来便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着重于培养兴趣的业余学生来说不一定非要达到,但专业学生则一定要达到。
◆Stage4高级阶段
开始接触芭蕾舞剧中的芭蕾舞蹈片段,如变奏等。高级班的学生主要以培养表现力和增加放大肢体语言的张力,此时学生开始理解芭蕾中的美,一举一动中都带有美感,通过舞蹈来演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在马林芭蕾舞团的中国明星
1.王媛媛:是中国享有国际声誉的现代舞蹈编导。1995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并留校,后在加州艺术学院舞蹈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2.谭元元:出生上海,11岁考入上海芭蕾舞学校,她的芭蕾舞蹈造诣堪称芭蕾界的神话,精湛的芭蕾舞技惊动全世界:她是担任美国三大芭蕾舞团之一—旧金山芭蕾舞团主演演员的唯一华人,是参加捷克布拉格世界明星汇演的第一位亚洲人。
3.朱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女演员。2007年参演青春偶像剧《梦里花落知多少》。2009年9月播出的古玩剧《雾里看花》让观众认识了朱妍 。2010年在近代革命题材剧《我的娜塔莎》中饰演满江红。2012年出演了爱情喜剧《憨妻的都市日记》。在2013年8月上映的电影《秀水河子歼灭战》中饰演腊月。
4.赵汝蘅:女,1944年生于天津,中国芭蕾舞舞蹈艺术家。1961年加入中国国家芭蕾舞团,曾主演《天鹅湖》、《仙女们》、《吉赛尔》及《红色娘子军》等大型舞剧。在担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期间,她致力于用西方的芭蕾舞演绎中国人的故事和情感,并融入了中国舞特有的动作,音乐、舞台美术等都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引起世界芭蕾舞坛的关注。
现为中国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舞蹈总监,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九届主席。在2013年2月1日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通过为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5.胡蓉蓉:中国内地女演员、歌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005年,胡蓉蓉主演现代生活题材剧 《湄澜传情》,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 。2006年8月,在战争爱情剧《大舞台》中饰演郝丹丹。2007年,参演纪录片《加入我们,帮助他人》。2009年2月,参演动作喜剧电影《大兵小将》。2011年4月,出演恐怖电影《诡劫》;同年,出演民国传奇剧《刺青》。2012年4月,参演公益音乐剧《望子戊尤学院》。
白淑湘,女,汉族,辽宁新宾人。1939年11月18日生于湖南省耒阳。1952年参加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儿童剧团,1954年选送入北京舞蹈学校学习芭蕾。在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中,她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琼花的形象。曾任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等。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谭元元,出生上海,11岁考入上海芭蕾舞学校,她的芭蕾舞蹈造诣堪称芭蕾界的神话,精湛的芭蕾舞技惊动全世界:她是担任美国三大芭蕾舞团之一—旧金山芭蕾舞团主演演员的唯一华人,是参加捷克拉格世界明星汇演的第一位亚洲人。
11岁,谭元元开始学习芭蕾17 岁,在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学校进修18 岁,成为美国三大芭蕾舞团之一的旧金山芭蕾舞团最年轻的独舞演员21岁,成为该团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席演员,至今仍是世界顶级芭蕾舞团中唯一的华人首席演员。
曹舒慈,中央芭蕾舞团独舞演员。1989年出生于辽宁, 2006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同年进入中央芭蕾舞团。 曾获2003年第七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大赛芭蕾舞少年乙组一等奖,2004年第二十一届保加利亚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少年组铜奖及新闻评论一等奖,2005年第五届芬兰赫尔辛基芭蕾舞比赛少年组金奖,2005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三届CCTV电视大赛芭蕾舞表演银奖。2010年在第九届美国国际芭蕾舞比赛(杰克逊)上独得三项大奖,即成年组女子金奖、最佳双人舞奖和赞助商特别奖,该赛事是世界最重要的四大比赛之一。
侯宏澜,1976年10月19日出生于四川成都。芭蕾表演演员、编舞,国家一级演员,四川省舞蹈学校及四川省职业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曾任法国莱茵芭蕾舞团及中国国家芭蕾舞团首席独舞。[1] 1982年考入四川省成都市少儿艺术团。1986年,考入四川省舞蹈学校。1988年,获得全国第二届“桃李杯”少年组民间舞优秀表演奖;同年9月,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芭蕾中专班。1990年6月,中国文化部在北京舞蹈学院举行的少年组选拔赛中获女选手第一名,1991年8月获全国第三届“桃李杯”女子少年组铜奖 。1993年毕业后又考入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系,专业从最初的民族舞蹈转为芭蕾舞。1994年8月获全国第四届“桃李杯”青年女子组金奖。1997年,获得第四届卢森堡国际芭蕾舞大赛女子独舞金奖。
本文由投稿人小点于2023-03-26发表在成都创业号,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liuninggang.cn/article/3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