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北较场是学校吗 成都北较场西路属于哪个街道
- 每日更新
- 2023-03-05
- 10
黄埔军校成都分校的简介
1935年10月1日,国民党在成都设立军校,称谓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成立于同年,由黄埔军校该校原教育处长李明灏为分校主任,彭武扬为副主任。
1936年4月15日正式开学,1938年1月改称黄埔军校第三分校。
1937年底,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大撤退,黄埔军校校本部也紧急撤离西去。
11月11日,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入伍生于庐山举行升学典礼,共1446名,为第十三期学生第一总队。会同刚入伍的第十四、十五两期学员,经过几个月的行军,途经江西、湖南、湖北,进入四川,到达铜梁,行军2000余公里。在铜梁整训将近一年,在校学员为第十三期第一总队、第十四期第一、第二总队和第十五期第一总队。
1938年9月16日,第十三期学员毕业,计有1412名。11月,第十四期第一总队毕业,计有669名学员。1939年9月,第十四期第二总队学员毕业,计有1510名。
1939年初,军校迁至成都市区,原有成都分校,即第三分校并入该校(3月,改设第三分校于江西瑞金)。在成都分校的基础上,扩编政治部,增设军官教育队,恢复原高等教育班,加设了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特务长训练班等,军事教育趋于完善。校址的调整:将原成都分校北较场旧址改为校本部,学员总队则分驻西较场、南较场、皇城遗址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宫等地。校务委员作了调整:除原有人选外,又增加了唐生智、程潜、白崇禧、邓锡侯、龙云、余汉谋、陈诚、张治中等八人。
军校自迁成都后,先后进行了一些较大的行政机构和人事调整。将原撤销的学生总队分别又在第十六、十七、十八等期重新建立。
1943年,教育长陈继承调走,由陆军大学教育长万耀煌继任。1944年春,军校曾代训两期青年远征军教导团学员。
1945年秋,又撤销总队制。为方便管理,按照各总队地址分为四个督练区,各设督练官一人,负责转达校部命令及教学事宜。不久,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军队裁员。各分校相继合并裁减,所有在校学员依肄业时间分别结束或转入各兵科学校,并选送一些优秀者进成都该校,前后达3000余人。
1946年元旦,军校由南京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确定培养对象是国民党基层干部。2月,以第二十期学生为各兵科普及教育实验区,开始试行各兵科的综合教育。4月中旬,原教育长万耀煌调往湖北,由关麟征继任教育长。关是黄埔一期生,在东征中负伤后仍英勇奋战,共产党人主办的《中国军人》杂志曾为此事赋诗称赞过,关因此很快出名,后青云直上。在1947年冬以前,军校校长一直由蒋介石兼任,此后,由关麟征继任校长。并恢复总队制。
1949年9月7日,关调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9月20日,黄埔一期生张耀明继任校长。
解放前,成都的军校都有哪一些?
1939年初,军校迁至成都市区,原有成都分校,即第三分校并入本校(3月,改设第三分校于江西瑞金)。在成都分校的基础上,扩编政治部,增设军官教育队,恢复原高等教育班,加设了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特务长训练班等,军事教育趋于完善。校址的调整:将原成都分校北较场旧址改为校本部,学员总队则分驻西较场、南较场、皇城遗址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宫等地。校务委员作了调整:除原有人选外,又增加了唐生智、程潜、白崇禧、邓锡侯、龙云、余汉谋、陈诚、张治中等八人。
成都黄埔军校在哪儿
这个应该称之为“旧址”吧,主要是在北较场。
1935年,国民政府为培养和训练内陆各部队的各级军官,决定在西部军事力量最强的川军所在地成都设立黄埔军校成都分校,于是将荒废已久的四川陆军小学堂的旧址改建为成都分校,并以川、黔部队的初级军官为招收对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军校本部奉命西迁成都,与原成都分校合并,组成了黄埔成都本校,以成都北较场为军校本部,在西较场、南较场、东较场、青羊宫、草堂和新都宝光寺等地分设兵营。
成都北校场历史
今天的成都北校场应该是清朝时成都用于处决犯人时的地方(当然肯定还有其他用处)如果楼主是成都人的话那么请楼主在有空时去一趟文庙前街与鸿雁路交口处!那里有一快专门介绍文庙街历史的一块铜制碑牌而碑牌后面则是清光绪时期的成都城的地图,在地图上北校场正好是当时成都的最西北方向!另外提醒楼主四中(你不要告诉我你不知道四、七、九中的四中)就在文庙前街上你到了天府广场或武侯祠随便拉个人一问就知道怎么走了!
本文由投稿人小点于2023-03-05发表在成都创业号,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liuninggang.cn/article/27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