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虚假营销案例 网络虚假营销
- 网站优化
- 2023-03-07
- 11
虚假广告骗术有哪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商家与广告商纷纷瞄准了这一新兴的广告投放空间。打开浏览器,各种弹窗广告、悬浮广告挤满了页面的边边角角;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排行前几位的也是与此相关的各种广告推荐;刷一刷微信朋友圈,广告商又伪装成好友的样子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互联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所夹带的虚假广告也在误导消费者,诱其上当受骗。
虚假广告骗术多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2017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7.2万亿元,同比增长32.2%。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占比从2015年的10.8%上升到2017年的15%。互联网市场的巨大商机吸引了大量商家在网上投放广告。
“互联网广告相比传统广告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形式多样,二是互动性强,三是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斌介绍说。据统计,2015年我国互联网广告经营额已超过2000亿元。
然而充斥网络空间的各类广告良莠不齐。其中与百姓生活联系最密切、群众反响最强烈的就是虚假广告。具体而言,不法商贩通常会采取以下几招:首先是移花接木,图片与实物不符。比如有的网购面膜根本盖不全脸,有的植物种子根本不出苗,有的服装颜色与图片差异太大,等等。其次是无中生有,夸大宣传。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今年7月公布的30件典型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案例中就有很多属于这种类型。有辽宁大连海产有限公司在网上宣传其销售的“美味研”牌海带菜“具有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生物功能”,违反了广告法相关规定。有陕西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在产品广告中提到“选出预期目标涨幅不低于20%个股,综合选股成功率高达83.21%”,利用虚假数据误导消费者投资。这些虚假宣传花样频出,已经成为老百姓眼中的社会公害。
除了虚假宣传外,一些违法广告还存在封建迷信、低俗色情、不正当竞争、侵犯用户隐私权等问题。
违法广告危害大
虚假违法广告运用花样翻新的手法、夸大其词的宣传、无孔不入的传播渠道给消费者灌输莫须有的产品功效。尤其是涉及医药卫生行业的违法广告,更是击中了社会痛点。假冒医生、假冒养生专家在网络上频频现身,误导、欺骗消费者。有的医药广告演员伪造高大上的头衔,在网络上夸夸其谈,用精湛的演技为假药站台。有些违法广告涉及低俗色情内容,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危害,更挑战了社会的公序良俗。比如去年绝味鸭脖在网上投放的一组广告,内容低俗媚俗,受到长沙市工商局作出的行政处罚。
互联网平台监管不到位是导致违法广告在网络上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平台对广告投放效果的放大作用会加剧违法广告的危害。记者注意到,早在2016年,“魏则西事件”调查组就认定“百度搜索相关关键词竞价排名结果客观上对魏则西选择就医产生了影响,百度竞价排名机制存在付费竞价权重过高、商业推广标识不清等问题,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容易误导网民,必须立即整改”。网络平台不是价值中立的真空区域,而应是守土有责的责任主体。
近年来,广告在内容个性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和精细传播方面发展较快,产生了许多新的广告样式。刘斌认为,应加强对各类新形式互联网广告的监管,“比如在朋友圈里大量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广告应纳入监管范围”。
重点整治初见效
针对虚假违法广告这一社会公害,国家相关部门已开始重拳出击,严肃查处。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国家工商总局、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部委部署今年整治虚假违法广告工作。
专家指出,今年的整治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多部门联合出击,协同作战。其次是关注重点领域,有的放矢,重点整治五类违法广告:涉及导向问题、政治敏感性问题、损害国家利益的违法互联网广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安全、身体健康的食品、保健食品、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含有欺骗误导消费者内容、损害人民群众财产利益的金融投资、招商、收藏品等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妨碍社会公共秩序、违背社会良好风尚、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其他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等。第三是把握时间节点,步步为营。今年的虚假违法广告治理将持续到今年年底。第四是发布典型案例,以儆效尤。今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2018年第一批典型虚假违法广告案件,河北秦皇岛蕾迪商贸有限公司等20家广告责任主体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受到行政处罚并被处以罚款。今年7月,又公布了30件2018年典型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案件,其中包括湖南长沙绝味食品营销有限公司等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违法广告案。
通过重拳出击,虚假违法广告治理工作已初见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违法广告案件1.5万余件、罚没金额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9%和292.7%;查处各类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案件8104件、罚没金额1.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2%和17.0%。
来源人民网
特大互联网销售假药案 波及全国26个省
近年来网络销售假药案件呈上升趋势。。很多无良商家利用人们治疗疾病的急迫性情,打着各类宣传煽动性广告词诱骗患者上当,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受害者遍及全国各地。药监部门警示公众,网购药品一定要慎之又慎。
案发地点:山东省济南市
案发缘由:多家跨国医药公司在华厂家联名向公安部反映:他们的部分药品被假冒生产并通过网络市场非法流通销售
11月10日,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披露了一起特大互联网销售假药案。此案波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假冒十几家跨国医药巨头和上百家国内知名药企的249个品种300余万粒(片),其中98%为处方药。目前,已抓获嫌疑人13名,缴获假药152箱,价值1400余万元。
3.4万元买了几盒假药
陶明明是河北省鹿泉市大河镇的村民。为了给妻子治病,他根据中国医药供求网等网站发布的广告,网购了通心络胶囊、拜糖平等药品。收到药品后他发现,这些药全是假药。
一气之下,陶明明跑到生产厂家——德国拜耳公司北京生产基地讨要“说法”。
拜耳公司经过检验,发现“陶明明购买的这些药不是自己生产的,全是假药”。
无独有偶,英国阿斯利康、美国辉瑞等跨国医药公司也接到江苏省启东市神益堂药店顾某等受害人的投诉。
2010年1月21日,德国拜耳、英国阿斯利康、美国辉瑞等跨国医药公司在华厂家联名向公安部反映:他们的部分药品被假冒生产并通过网络市场非法流通销售,知识产权遭受不法侵犯,要求保护其合法权益。
这些跨国巨头的反映引起了公安部的重视。经过初步调查,陶明明等人购买药品的网络上线在山东济南。随后,公安部通过山东省公安厅,将此案交由济南警方侦办。
陶明明告诉办案人员:他是根据“医药商务网”、“ 21医药网”、“宸源医药信息交流中心”等网站发布的信息,通过QQ与卖药的联系的,并用手机与一陈姓女子通过电话。警方的调查显示,陶明明先后3次向开户名为“杨福利”的农行账号汇款3.4万元用于购药。
警方还发现,另一受害人顾某也是通过互联网从济南王某等人手中,先后4次购买倍他乐克、吗丁啉等药品,结果发现都是假药。
济南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将受害人提供的16种假冒药品,拿到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鉴定,发现全部是假药,成分仅仅是淀粉、葡萄糖和水。这16种假冒药品中,有5个品种为处方药。
夫妻档网售千万元假药
专案组发现,受害人提供的涉案人员的身份、地址全是假的,联系电话也成了空号。虚拟的世界,海量的信息,涉案人员活动轨迹飘忽不定,侦查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专案组根据涉案人员的资金流向发现,这帮人主要在济南工商银行明湖支行、天桥支行和农业银行张庄路支行等十余家营业网点的自动柜员机提款。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有关提款录像没有留存。
通过耐心细致的摸排,办案人员终于找到了涉案人员的一些蛛丝马迹。他们发现,济南市槐荫区匡山小区2号楼402室有一家东北籍外来住户,平常总在楼下储藏室门外,打包搬运成箱药品并开车运走。
经过调查,专案组民警得知,这家户主叫肖某燕,30岁左右,是名年轻时尚的女性,户籍所在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孟家乡。2008年初来济,这个地方是他们临时租住的,其真实住址在槐荫区泉城花园12号楼2单元1501室。
济南警方逐步摸清了肖某燕存货地点和发货流向,对照其发货时使用的假名、手机号码和收货人姓名等线索,用了20余天的时间,从济南佳怡、佳吉等9家物流公司提供的500多万张原始单据中,找到了257张涉案单据,理清了涉案人员的假药销售网络,锁定了肖某燕等人实施网络售假的犯罪证据。
警方调查显示,从2008年12月始,肖某燕就伙同丈夫张某阁、姐姐肖某玲、姐夫陈某伟、弟弟肖某利、妹夫孟某祯等人,利用回收销售药品为经营手段,以各种假冒身份,在互联网上发布大量假药信息,对外销售各类假药。
刘某伟和刘某禄这对夫妻是警方抓获的第二个利用互联网销售假药的团伙,他们有独立的销售网络,在多处设立仓库、藏匿假药。
从2008年年初到2011年4月被警方抓获前,这对夫妻就以济南恒丰伟业医药有限公司名义,在互联网“医药商务网”、“ 21医药网”、“宸源医药信息交流中心”等网页上,大肆刊登虚假药品广告,涉嫌销售假药金额高达1100余万元。
网售假药覆盖26省市区
比起前面两个团伙,孟某祯等人显得有些势单力薄。警方发现,从2010年2月开始,孟某祯等人以假冒身份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药品供应信息,并通过物流公司发送假药,涉嫌销售假药金额7万余元。
“涉案犯罪嫌疑人多以血缘和亲情关系为纽带,相互之间经济利益紧密关联。肖某燕先后发展其亲属为帮手。刘某伟、刘某禄夫妻与肖某燕、张某阁夫妻则在销售假药犯罪活动中联系密切、相互配合。”济南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李海峰告诉记者,他们既独立经营又相互搭配调货,借助互联网发展各自的售假下线。
他说,这些犯罪嫌疑人预谋周密,隐蔽性强、反侦查意识强。“有的‘上线’、‘下线’并不认识,他们通过QQ和手机联系,达成协议后,通过物流送货收货,托运单上仅留假名字,并且频繁更换电话号码,作案手段隐蔽,给侦查取证带来了很大难度。”
据专案组介绍,假药波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假冒十几家跨国医药巨头和上百家国内知名药企的249个品种300余万粒(片),其中98%为处方药。目前,已抓获嫌疑人13名,缴获假药152箱,价值1400余万元。
网售假药案值大危害深
“此案假药品种众多,案值巨大,以贵重药和处方药为主。价格在1000元以下的126种;10000万元以上的4种,其中,假冒阿斯利康片剂,市场售价每盒高达1.6万元。”济南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支队长窦庆福告诉记者。
据悉,查获的假药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为堕胎药,服用后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假冒的癌症手术后、心脏搭桥术后需长期服用的药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济南市公安局副局长吴德清说:“目前,造成网上假药泛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制售假药的窝点难打。生产、销售假药往往是‘以一对多’且‘层层分支’,彼此没有交叉,呈现出结构网络化、成员替补、身份虚拟、联络物理隔绝的特点。给追查生产、销售的源头带来极大的困难。另外,现代化网络信息科技的发展给推销假药带来极大的方便,信息海量发布、联络隐蔽简单。”
“第二个原因是,现代化物流等交易平台给此类犯罪打开了‘方便之门’”。吴德清说,物流公司为了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对客户的身份资料核查、物品检查、单据申报等等往往流于形式。
据悉,这是济南市公安局在“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中,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产品犯罪中侦破的最大一起网络假药案。目前,该案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妙招巧鉴别 远离假药危害
说明书混乱
药盒上会有简要的说明书,表述疾病治疗范围时,中(成)药只能说“功能主治”,化学药品制剂为“适应症”,生物制品是“作用与用途”或“接种对象”。假药的说明书经常表述混乱,比如某中成药介绍它的“适应症”是“牛皮癣等皮肤病”。
标记不明确
某药品在药盒正面的右上角有黄色的“外用药品”。正规药品标注药品分类。如处方药、非处方药(OTC)、特殊药品(外用药品、精神药品等),而且标注清晰、色彩规范。假药或者没有标注,或者标注文字图案线条模糊、色彩运用不规范。比如,按规定“外用药品”标注应为红色,有些假药确实褐色或者黄色。
包装喊口号
药品包装上是不允许随意标注其他内容的。如广告性质的口号、标题;超出说明书内容以外的宣传资料等。如果遇到有宣传以上情形的,可以怀疑为假药。药品生产地址、联系电话灯的一致性、真实性也是判定真假要的一个方面。
互联网汽车广告有哪些虚假宣传?
中消协发布的信息显示,互联网成汽车业一种常态化的销售渠道,互联网汽车广告投诉案件中,24.06%利用网络进行虚假宣传,具体上:实际配置和性能与网络宣传不符,占31.0%;宣传促销方式与实际不符,占28.6%;利用微信等方式帮助宣传,商家不兑现承诺,占19.0%;二手车已行驶里程或过户等信息与网络宣传不符,占9.5%。
2016年12月-2017年1月期间,中消协共采集互联网汽车销售广告15.8万条,涉及广告主共8340家。从采集的互联网汽车广告的发布时间来看,大多为最新发布的广告,其中2017年1月份发布10.4万条,2016年发布4.7万条,2015年发布7348条。
中消协对数据分析调查显示,东部地区互联网汽车广告发展繁荣。东部地区互联网汽车广告量为8.1万件,占全国的51.5%。广东、江苏、浙江三省的互联网汽车广告过万条,分别为1.6万条,1.6万条和1.1万条,分别占全国互联网汽车广告的10.4%,9.9%和7.1%。
发布互联网广告数量前三十位的汽车品牌广告数量占比达到78.8%,前十位的汽车品牌广告数量占比达到43.4%。发布广告数量较多的汽车品牌中,大众、别克、丰田位于前三位。
超一成汽车互联网广告主涉嫌无照经营。采集的互联网汽车广告涉及企业共8340户,与工商部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数据匹配后,共有1293户企业未匹配上登记信息,涉嫌无照经营,占比为15.5%。未匹配上登记信息的企业14.9%集中在广东省,占比最高;其次是北京市,占8.5%;江苏第三,占7.6%。
未匹配上登记信息的企业涉及的汽车品牌中,本田、日产、丰田三个日系品牌排前三位,占比分别为13.5%、11.7%、9.8%,合计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其次是现代,占比5.3%。
此外,未匹配上登记信息的企业户均发布近20条广告,九成以上与价格有关,其中四分之三的广告明确有价格优惠,直降,购车优惠多少元等内容,另有4.8%的广告以购车有礼品赠送等来吸引消费者,还有4.0%的以热销、车源充足、现车等为广告主要内容;不足1%的广告涉及购置税等问题,主要从购置税全免、购置税减半等方面来促销。
央视315曝光互联网乱象:万店掌quot;偷脸quot;, 360虚假广告
今日晚间,以“提振消费 从心开始”,为主题的央视315晚会正式召开。金融观察团发现,晚会共曝光了9种行业乱象,前四大问题均来自互联网行业,分别涉及互联网广告、人脸识别、招聘、清理软件。具体来看,涉及到的问题和企业分别为:
1、谁在偷我的“脸”?
在科勒卫浴等多家知名企业门店里,在顾客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人脸信息即被万店掌获取,涉及到的“帮凶”为苏州万店掌、上海悠络客、广州雅量 科技 、深圳瑞为。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规定,收集人脸信息时应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
金融观察团发现,苏州万店掌网络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法人周圣强,实缴资本500万元。
企查查信息显示,周圣强为万店掌第一大股东,持股53.4772%。去年五月,万店掌宣布完成了8000万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黑马实验室导师机构 德同资本 领投, 远海明华 、苏高新跟投,并获得多家银行累计5000万元授信。此外,2017年万店掌 创立初期,即获得投资人朱啸虎 的认可,完成了 金沙江创投 1500万元A轮投资。目前,朱啸虎本人为万店掌董事,最终持股比例为0.0362%。而朱啸虎的金沙江创投也是万店掌的第四大股东。
上海悠络客电子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法定代表人为沈修平,注册资本7946万元。该公司是一家视频监控云服务及联网监控运营商,为连锁企业、物流行业、教育、政府等提供联网监控运营服务。悠络客曾在新三板上市,但目前已经退市。
广州雅量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5月,注册资本约2082万元,法定代表人为李伟桥,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计算机批发;计算机零售;楼宇设备自控系统工程服务等等。天眼查App显示,涉事公司广州雅量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5月,法定代表人为李伟桥,注册资本为2081.63万人民币,该公司最大股东为时仲波,持股比例约81%。
此外,该公司有5家对外投资公司,包括广州雅量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南昌雅小量智能 科技 有限公司、福州鼓楼区雅量智能 科技 有限公司等。
不过,金融观察团发现,深圳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不存在,疑似的企业为深圳瑞为智能 科技 有限公司。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过6,500家人脸识别相关企业。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比高达9成。另外,我国约22%的人脸识别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
2、伸向个人简历的黑手
央视“3·15”晚会曝光智联招聘、猎聘、51job等平台简历给钱就可随意下载,大量流向黑市。
一位卖家表示,只需要支付7元,就可以买到一份智联招聘上最新的求职者简历。在支付了费用后,不到5分钟卖家便发来一份简历。简历内容详尽,求职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照片、联系方式、工作经历、教育经历等信息一应俱全。卖家甚至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简历按照年龄、地域、毕业院校等信息进行精准筛选。
天眼查App显示,涉事51job关联公司前锦网络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月,法定代表人为王韬,注册资本为500万美元,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利用无忧工作网站发布网络广告、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等,该公司由51net. com Inc.、武汉美好前程广告有限公司、北京前程似锦广告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此外,该公司有多家对外投资公司,包括前锦无忧网络 科技 (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前锦众程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
天眼查App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有多条法律诉讼,案由包括劳动合同纠纷、服务合同纠纷等。2021年3月,该公司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值得一提的是,天眼查App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前锦众程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于2015年12月,因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被上海市闸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
3、老人手机的安全陷阱
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清理手机垃圾的APP,如内存优化大师、超强清理大师,智能清理大师,手机管家PRO、强力清理卫士等,背地里实则在不断偷偷大量获取手机里的信息。甚至将带有欺骗套路的广告和内容就会源源不断地推送到老人的手机上,使得一些老年人上当受骗。
企查查APP显示,3·15晚会曝光的“超强清理大师”是上海苏帕 科技 有限公司旗下APP,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法定代表人为于丁一,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从事网络 科技 、计算机 科技 、信息 科技 领域内的技术开发等,由麒麟合盛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00%控股。
企查查APP显示,“强力清理卫士”所属公司为广州同游 科技 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11月,法定代表人为陈文胜,注册资本为1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销售(除销售需要许可的商品)等。该公司旗下运营软件还包括超级清理卫士、WiFi助手、万能天气、麻将小秀才等。
4、搜索之“病”
央视3·15晚会曝光,揭秘360搜索医药广告造假链条,UC浏览器涉及为无资质公司投虚假医药广告。
天眼查App显示,涉事公司UC浏览器关联公司广州市动景计算机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3月,法定代表人吴嘉,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网络技术的研究、开发;软件批发;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软件开发等。天眼查股东信息显示,阿里巴巴文化 娱乐 有限公司目前持有该公司90%的股份,为该公司最大股东。
另外,广州市动景计算机 科技 有限公司有包括UC浏览器大字版,UC浏览器极速版等在内的数百条软件著作权。
上海奇搜网络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月,法定代表人为李瑞,注册资本为100万人民币。该公司由北京品众创新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该公司此前在2018年4月曾有一条行政处罚信息,处罚事由为违反违反第九条第(三)项规定,发布广告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处罚结果罚款3万元,并没收广告费用。
本文由投稿人小点于2023-03-07发表在成都创业号,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liuninggang.cn/article/25151.html